小魚吃辣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3章 敵人的手段太毒辣了,重生1958:發家致富從南鑼鼓巷開始,小魚吃辣椒,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寶嚴肅的說道:“你詳細的說一說。” 話筒里,金海的聲音依舊那么沉穩, “李華民,東瀛東京人氏,鬼子名叫松下平一郎,小道士叫伊藤澤野,他的家族在小鬼子那里非常顯赫,而伊藤澤野是伊藤家族最純正的血脈, 您別看他的個子只有一米三四,可是他的年齡已經37歲了,他是伊藤家族繼承人之一, 根據我以前的了解,小鬼子對繼承人,尤其是純正的血脈非常重視,如果知道伊藤澤野被咱們給逮捕了,那么小鬼子肯定會派人來營救, 槐花落在李振國的肩頭,他輕輕拂去,目光投向遠處。院子里,王秀蘭正在晾曬新收的棉被,陽光灑在她的銀發上,泛著柔和的光。林淑芬坐在石凳上翻閱一本地方志,神情專注。 “老李,你瞧這上面說,榆社那邊最近要修一座烈士紀念館。”她忽然抬頭說道,“說是要把趙明遠的名字也刻上去。” 李振國聞言,微微一怔,隨即點了點頭:“好啊,他是該被記住的。” 王秀蘭放下手中的活計,走過來坐下:“那你們要不要再去一趟?看看紀念館怎么建的。” “我年紀大了,跑不動了。”李振國笑了笑,語氣卻帶著幾分遺憾,“不過,如果能有人替我去看看,我心里也踏實。” 林淑芬合上書本,認真地說:“我可以去,順便采訪一下當地的老人們,把他們的回憶整理出來。” “那就辛苦你了。”李振國點頭道。 …… 幾天后,林淑芬再次踏上前往山西的列車。這次同行的還有一位年輕的歷史學者,名叫陳文博,是文化部派來協助資料整理的年輕人。他在大學里專攻近現代史,對那段歷史充滿興趣。 火車緩緩駛出北京站,窗外的景色逐漸從高樓林立變為田野阡陌。陳文博望著窗外,忍不住感慨:“真是沒想到,我能有機會親身參與到這段歷史的還原中。” 林淑芬笑著看了他一眼:“你還年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你能用你的筆,把真實的歷史寫下來。” “我會的。”陳文博鄭重地點頭。 …… 到達榆社后,他們受到了當地政府的熱情接待。紀念館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主體建筑依山而建,莊嚴肅穆。施工負責人是一位年過半百的本地人,聽說他們是為趙明遠而來,立刻熱情地介紹起紀念館的設計理念。 “我們想把這里建成一個教育基地,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些英雄的故事。”他說著,指著一塊石碑,“這是專門給趙明遠留的位置。” 林淑芬看著那塊尚未刻字的石碑,心中涌起一股復雜的情緒。她輕聲問:“你們有沒有找到他的親人?” 負責人搖頭:“找了很久,只聽說他有個妹妹嫁到了外地,但具體在哪里沒人知道。” “也許……”陳文博忽然開口,“我們可以試著通過戶籍系統查找。” 林淑芬眼前一亮:“這個辦法可行。” 于是,他們在縣檔案館里翻查了幾日,終于找到了一份模糊的遷移記錄??趙明遠的妹妹當年確實嫁到了鄰省的一個小鎮。 “既然來了,就順道去看看吧。”林淑芬提議。 …… 幾日后,他們來到了那個偏僻的小鎮。這里的街道狹窄,房屋老舊,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柴火的味道。經過多方打聽,他們終于找到了一位姓趙的老人。 “您認識趙明遠嗎?”林淑芬試探性地問道。 老人一聽這個名字,頓時激動起來:“那是我哥!他參軍之后,就沒再回來過……” 林淑芬心頭一熱:“您還記得他的事嗎?” “當然記得!”老人眼眶微紅,“小時候家里窮,我哥為了供我讀書,自己輟學去種地。后來他參軍了,每年都會寄信回來。可是在1962年之后,信就斷了……直到幾年后,村里來人說他犧牲了。” 陳文博在一旁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個細節。 “您愿意去榆社看看嗎?”林淑芬問,“那里要給他立碑了。” 老人沉默片刻,眼中泛起淚光:“我做夢都想回去看看他……可是我現在年紀大了,腿腳也不方便。” “沒關系,我們會把照片帶回來給您。”林淑芬溫柔地說。 …… 回到榆社后,林淑芬將這段經歷整理成一篇文章,發表在一份歷史雜志上。文章一經刊出,便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讀者留言表示感動,并希望能親自去紀念館悼念這位無名英雄。 與此同時,李振國在北京家中聽聞此事,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來,趙明遠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他輕聲道。 王秀蘭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這一生,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 “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李振國淡淡一笑,“有些事,不說出來,就會被遺忘。我不想讓那些真正付出的人,連名字都被埋沒。” …… 幾個月后,紀念館正式落成。揭幕儀式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齊聚于此,有退伍老兵、有學生、有記者,還有無數普通市民。 林淑芬作為代表致辭:“趙明遠只是一個普通的士兵,但他用生命守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不僅紀念他一個人,更是紀念所有像他一樣默默奉獻、卻從未被銘記的英雄。” 話音落下,全場肅然。 陳文博站在人群中,手中拿著筆記本,認真地記錄下這一刻。他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有多重。 ……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將紀念館的照片和相關資料送給了李振國。他接過照片,久久凝視著趙明遠的名字,眼角濕潤。 “兄弟,你在天之靈,也能安息了。”他低聲說道。 王秀蘭站在他身邊,輕聲安慰:“你做得很好,真的很好。” 夜色漸深,南鑼鼓巷的燈火映照在窗欞上,暖意融融。槐花依舊盛開,香氣撲鼻,仿佛時光從未流逝。 李振國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聽著風聲穿過樹梢,如同當年戰場上的號角。 屬于他們的時代,已經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書寫下去。 風起時,落葉歸根;歲月流轉,初心未改。 (全文完) 春日的南鑼鼓巷,陽光透過老槐樹灑在院子里,斑駁的光影映照在李振國蒼老卻依舊堅毅的臉上。他坐在石凳上,手里拿著那本泛黃的筆記本,輕輕翻開,目光落在那句“1958年,南鑼鼓巷,重生之始”上,嘴角微微上揚。 王秀蘭端著一杯熱茶走來,輕聲道:“又在翻這本老本子了?” 李振國抬頭看了她一眼,接過茶杯,輕聲道:“是啊,有時候看著它,總覺得一切都還在昨天。” 王秀蘭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這一輩子,走得不容易。” “可我活得踏實。”李振國笑了笑,“沒做虧心事,也沒辜負任何人。” 就在這時,院門被推開,林淑芬走了進來,手里拎著一個布包,臉上帶著笑意:“老李,我又給你帶了點好吃的。” “又是醬肘子?”李振國笑著問。 “這次不是。”林淑芬將布包打開,露出一碟金黃酥脆的槐花餅,“是我特意讓老家那邊做的,用的是今年的新槐花。” 李振國接過一塊,輕輕咬了一口,點頭道:“味道不錯,比市面上賣的好吃多了。” 林淑芬在他對面坐下,神色忽然變得認真:“老李,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什么事?”李振國放下槐花餅,看著她。 “出版社那邊想請你親自去一趟,給這做個簽售會。”林淑芬說,“讀者反響很好,他們希望能見到你本人。” 李振國聞言愣了一下,隨即笑道:“我都這么大年紀了,還搞這些做什么?” “你不明白。”林淑芬搖頭,“很多人讀完你的故事后,都被打動了。他們說,你是那個時代最后的見證者,他們想聽聽你親口講述那段歷史。” 李振國沉默了一會兒,緩緩開口:“如果真要我去,那就講真實的歷史吧。不美化,也不回避。” 林淑芬點頭:“我會安排的。” …… 幾天后,簽售會在一家老書店舉行。書店不大,但布置得很溫馨,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歷史書籍,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香。 李振國穿著一身整潔的中山裝,坐在書店中央的一張木桌前,面前放著一本《南鑼鼓巷的記憶》。陸續有讀者前來,有人激動地握著他的手,有人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默默注視著這位傳奇人物。 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他面前,遞上一:“李老,我是您的忠實讀者。看完這,我才知道原來那段歲月是這樣的。” 李振國接過書,點點頭,在扉頁上寫下一句:“歷史不該被遺忘。” 男子眼中閃過一絲感動,深深鞠了一躬:“謝謝您。” 接下來的時間里,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有的甚至從外地趕來。他們中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每個人都帶著敬意而來,帶著感悟而去。 王秀蘭站在一旁,看著丈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歷史傳遞下去。 簽售會結束后,林淑芬送李振國回家。路上,他望著窗外的景色,輕聲說道:“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還有人愿意聽我說這些。” 林淑芬笑了笑:“因為你講的是真實的、有溫度的歷史。” 回到南鑼鼓巷,夕陽西下,天邊染上一抹橙紅。李振國坐在院子里,手中依舊拿著那,目光深邃。 王秀蘭走過來,為他披上一件外套:“別著涼了。” “秀蘭,”李振國輕聲說,“你說,我這一生,值得嗎?” 王秀蘭握住他的手,堅定地說:“當然值得。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影響了無數人。” 李振國笑了笑,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享受著這一刻的寧靜。 風起,槐花飄落,如同當年戰場上的雪。 屬于他們的時代,已經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書寫下去。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重生1958:發家致富從南鑼鼓巷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小魚吃辣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魚吃辣椒并收藏重生1958:發家致富從南鑼鼓巷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