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鄉樵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23章 劉宋彭城王劉義康:一顆柑橘引發的帝國血案,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仙鄉樵主,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序幕:臨死才明白個中道理的四王爺
公元451年,在偏遠的安成郡(今江西安福)一間簡陋的屋子里,一個曾經的帝國二號人物,如今的階下囚,正摩挲著一卷《漢書》。他翻到了淮南厲王劉長的故事——那位被親哥哥漢文帝流放,最終絕食而死的宗室親王。
這位讀者名叫劉義康,劉宋王朝的彭城王,宋文帝劉義隆的弟弟。他停下翻頁的手指,嘴角扯出一絲比哭還難看的苦笑:“前代已有此事,我獲罪應當!”(“前代已有此事,我獲罪宜矣!”)他放下書卷,望向窗外蕭瑟的風景。或許在這一刻,他才真正咂摸出當年京城建康(今南京)東府里,那批柑橘的滋味——當他下意識地將最大最甜的蜜柑留給自己,而把次品“進貢”給皇宮里的皇帝哥哥時,命運的絞索,就已經悄無聲息地套上了他的脖頸。一顆柑橘,竟成了壓垮兄弟情誼、引爆權力炸彈的導火索,最終釀成一場血腥的宮廷慘劇。
第一幕:金鑰匙開局——少年王爺的“基層鍛煉”套餐
公元420年,一代雄主劉裕踹倒東晉的大門,建立了劉宋王朝,史稱宋武帝。作為老四的劉義康,那年才12歲,妥妥的“投胎小能手”,一出生就在羅馬市中心,直接獲封彭城王。你以為這就開始享受頂級富二代的躺平人生了?Too young too simple!
他老爹劉裕,那可是尸山血海里爬出來的狠角色,深諳“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小彭城王的童年和青少年,基本就是在“爸爸去哪兒之地方治理特別版”中度過的。年紀輕輕就被“扔”出京城,先后擔任豫州刺史、南徐州刺史、荊州刺史,還兼任好幾個州的軍事都督。這哪是鍍金,簡直是“淬火”!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尤其是在壓力鍋里。劉義康在地方上,還真干出了點名堂。特別是元嘉三年(426年),他正式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雍、梁、益、寧、南秦、北秦八州諸軍事!乖乖,這管轄范圍,相當于小半個中國南方了。皇帝哥哥劉義隆對他也是相當夠意思,賜給他“班劍三十人”——就是三十個威風凜凜、佩帶班劍(一種裝飾華美的儀仗用劍)的衛士當排面。這架勢,出門遛個彎都能引發交通堵塞。
在荊州,劉義康遇到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個“黃金搭檔”——長史劉湛。兩人配合默契,推行惠民政策,整頓吏治,打擊貪腐,穩定邊境,效率高得讓其他官員懷疑人生。當地老百姓私下都豎大拇指:“這位小王爺,年紀不大,辦事賊拉利索又公道!比那些只會之乎者也、磨洋工的老油條強到天上去了!”這波“基層鍛煉”,不僅積累了政績,更收獲了民心,為他日后入朝輔政攢足了資本和人氣。這開局,簡直是夢幻。
第二幕:進京“996”——從勞模王爺到“影子皇帝”
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元嘉六年(429年)。當時的朝廷扛把子之一,司徒王弘,身體不太好(估計是加班加多了),深感力不從心。本著舉賢不避親(也或許是甩鍋)的精神,他向宋文帝劉義隆重磅推薦了一個人:彭城王劉義康!
于是,劉義康奉詔入朝,出任侍中、司徒、錄尚書事。侍中是皇帝近臣,司徒是最高行政長官之一,錄尚書事更是總攬尚書省政務,相當于掌握了帝國行政機器的總開關。名義上是和王弘共同輔政,但王司徒同志身體是真不行,加上性格比較“佛系”,能推則推。劉義康呢?年輕力壯,精力旺盛,工作熱情高漲得像個剛拿到融資的創業公司CEO。結果可想而知,朝廷大權,如同開了閘的洪水,嘩啦啦全涌向了彭城王府。劉義康同志,堪稱南朝版的“卷王之王”、“職場永動機”。
“勞模”人設永不倒: 他的辦公桌,絕對是建康城最熱門的打卡點。每天接見的官員,上至三公九卿,下至芝麻綠豆小吏,動輒數百人!場面之壯觀,堪比春運火車站。而且他信奉“事必躬親”,大小事務都要過問。更氣人的是,他記憶力超群,史書記載“一聞必記,終身不忘”。跟他開會,下屬連摸魚記小抄的機會都沒有,壓力山大!
“人事總監”兼“首席法務官”: 官員的升遷任免?得彭城王點頭簽字才算數。地方上報的死刑判決?最終拍板的不是皇帝,而是他劉義康。這權力,簡直比HR總監加最高法院院長還牛。
“奏折粉碎機”: 最讓同僚羨慕嫉妒恨的是,凡是劉義康遞上去的奏章,皇帝哥哥劉義隆幾乎從不駁回,大筆一揮就是一個“準”字。這信任度,親兄弟也沒誰了!
一時間,彭城王府門前車水馬龍,“朝野輻湊,勢傾天下”。各路官員、求官者、跑關系者,把王府門檻都快踏平了。反觀皇宮,倒顯得有幾分冷清。不知道的,還以為劉義康才是真皇帝呢!這“影子皇帝”的帽子,算是結結實實扣上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喜歡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仙鄉樵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仙鄉樵主并收藏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