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兒慢慢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章 來龍去脈,四十萬貫去哪了,為變法,我視死如歸,小魚兒慢慢游,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24章來龍去脈,四十萬貫去哪了第12頁 青天大老爺,是自帶人格魅力的。 假、大、空的話本身也看是誰說的,起碼王小仙說出來,已經對他很是了解的這些胥吏們,紛紛都是感動不已,甚至已經有人流下淚來了。 眼見王小仙居然如此執拗,老陳也沒有辦法,遂將自己知道的全部合盤吐出,道: “整個江寧府的幾個縣,公田和營田的賬目全都對不上,雖然名義上還剩下了一半左右,但是據小人所知,實際上真正還剩下的公田和營田,至多不超過兩成,而且拍賣營田和公田的款項,自始至終幾乎沒有到賬。” 說罷,這老陳找到了魚鱗冊,一五一十地跟王小仙講解了起來。 北宋的田畝,共有三種田是歸朝廷所有的,也即是皇田、公田、和軍田。 所謂皇田,顧名思義就是皇室所有的莊子,江寧府壓根就沒有皇田,自是不必考慮。 而所謂公田,大抵包括沒官田、戶絕田、拋荒田、淤田這四種,江寧這地方,淤田可謂極多,也就是河水沖刷,淤泥堆積而新生成的良田。 除此之外還有軍田,邊境曰屯,內腹曰營,也即是所謂的營田了。 江寧這地方畢竟曾經是南唐的國都,南唐在李煜時期為了抵御北宋南征,在江寧周邊進行大量的屯墾,強行逼迫富戶將良田給官軍耕種。 宋滅南唐之后,這些營田中的一部分充做了公田,招募流民佃農,但大量的營田還是得以保留,以做江寧水師之用,不過自打開國以來,北宋么,變各地軍田為公田,軍管變縣管,也是一個趨勢,甚至是政治正確了。 “治平元年,朝廷下令裁撤營田,變營田為官田,由各縣縣衙直屬,比如溧陽營田,便是如此, 當時依著朝廷的說法,便是將這些營田對咱們江寧府當地的富戶進行拍賣,價高者得,因此事是發生在溧陽縣的,咱們也并不清楚其中細節,只知道……拍得了這些良田的,并不是咱們江寧本地的富戶,而且據說,這筆賣田之款,到賬者十不足一。” 王小仙了然地點了點頭,原來是這么回事兒啊,這不就是國有資產流失么。 “咱們江寧府現在公田還剩多少?” “大概一千頃吧。” “這么少?南唐時后主李煜為了對抗天兵,光是他一個人就開墾了四千傾屯田,這還不算李煜之前的,何以開國不過百年,就只剩下一千傾了?” 要知道江寧府地處長江中下游,每年的淤泥堆積,都能造出不少的新生肥沃良田,這些也該是公田才對。 “好叫官人知道,官府處理官田,從來都有成例,都是招募流民做佃農進行耕種,由縣衙收取地租,便比如大人您的職田,便是如此。” 王小仙點頭,他這個九品官是有二十畝職田的,每年收的這二十畝職田的地租,便是他的合法獎金。 “然而我朝仁德,特允許佃農在多年耕種之后,用積蓄將這公田打折買下,從佃農,成為自耕農。” 王小仙:“這倒是確實,仁宗皇帝確實是真仁德啊。” 甚至仁德到有一點崽賣爺田不心疼的感覺了。 仁宗皇帝搞這個確實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實際上操作之中往往卻并不盡如人意。 雖然上頭的政策分明是:多年耕種官田的佃戶,可以打折購買自己所耕種的那一小塊官田。 但下頭執行的時候,往往就記住了兩個字:打折。 且不說普通的佃農能不能拿得出買田的積蓄,就算是拿出來了,往往執行層的胥吏也未必會收這個錢給他們登記。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24章來龍去脈,四十萬貫去哪了第22頁 而是讓地方上的豪強大戶代替他們出錢買田,讓這些佃農們出個名,實際上卻是將這些官田盡數以一個折扣的價格賣給當地大戶,而原本土地上,好歹還屬于為朝廷耕種的佃戶,搖身一變,也就成了為地主耕種的佃農,佃工了。 當然,不管怎么說,此舉也確實是較為有效的緩解了仁宗朝后期的財政危機,畢竟打折出售也是出售么,是換了一筆銀錢的。 王小仙想了想,道:“所以,是仁宗朝中后期的時候,因為朝廷財政陷入困境,再加上官家仁德,所以想要將公田大規模的賣給佃農,不曾想這些良田中的大部分反而被各地的富戶好強拿了去, 英宗繼位之后,索性改弦更張,亦或者說是破罐破摔,將公田和軍田販賣改成了單純的拍賣,變成了價高者得,嗯……莫不是早在仁宗朝的時候,咱們江寧府就已經在產生大量的虧空了?” 老陳:“好叫官人知道,咱們江寧,最是富庶繁榮,尤其是絲織發達,又是漕運交匯所在,因此打從賣田開始,所吸引來的就并不只是本地的富戶豪強,而是許多來自東京和西京的貴人。” “這些人買了田,有些人交了錢,有些人恐怕是沒交錢的,時間長了,自然就都成了一筆爛賬。” 仁宗朝買田,田畝本來就都是以佃戶的名義買的,往往會增加一道手續,也就是先以佃戶的名義把田買過來,然后再由佃戶將田產賣給大戶,這么一倒手,至少表面看上去就合法合規了。 換言之,如果這筆錢從一開始就沒有銀貨兩訖的話,后期是很容易扯皮的,那些個“買地”的佃戶很有可能已經離開江寧府了,畢竟佃農么,宋朝又不禁人口流動,也許就進城打工了呢?甚至也許人已經死了呢? 朝廷再找到買地的大戶,大戶表示這地是之前那佃戶賣給我的,你們找不著我。 如此一來,豈不是這些個大戶連打折的錢都沒給,就白得了這些地了么? 如此,王小仙才算是終于捋順清楚了其中的來龍去脈。 其他地區的賣田虧空應該是不會有江寧這么大的,江寧因為是南唐故都的原因,公田本來就比旁的地方多,而且這地方還很富裕,以至于這地方所招來的并不僅僅只是本地的普通豪強,而盡是東西兩京來的權貴。 也正是因此,這些人做事卻是頗有一些肆無忌憚,打折買田,錢款還大多并不到賬,如此一直到了英宗登基,改弦更張,變成了價高者得,這些人買完了田卻是干脆就不付錢了。 “所以,打從張方平張公主政江寧府開始,這賬就已經不對了,只是當時畢竟還算是掩耳盜鈴,留下的只是爛賬,而等到馮京馮公主政時,拍賣公田而賬上無錢,也就成了純虧空了,這么大的虧空,直至元府君查賬之前,難道一直都沒被發現過么?” 一旁的小林道:“我聽說,馮府君在時,曾花費九萬貫錢修繕府學,但其實修繕府學至多只花費了四萬貫,剩下的五萬貫錢,則全都用來堵住了虧空。” 王小仙:“所以富相的兒子,馮中丞的兒子,也是在治平元年前后,被拉下水來,也屬于那高價買田,然后錢款不到賬上的受益者之一了?他有多少田?” “回官人,嚴格來說,那應該是豪強獻田,購買了這個田的豪強,將田送給了富大衙內,他自己則是失蹤不見了,確實是欠了衙門一點錢款,但富大衙內本人,是……是沒毛病的。” 這一句沒毛病,把王小仙都給逗笑了。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變法,我視死如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小魚兒慢慢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魚兒慢慢游并收藏為變法,我視死如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