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賊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四章 韓爌有些小後悔,天啟大明,破賊校尉,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24章韓爌有些小后悔 不是眾臣多疑,而是朱由校有這方面的「前科」。 弒君謀逆大案是最明顯的。 錦衣衛和東廠早就探知到相關線索,也稟明給皇上。 皇上假裝不知道,暗地里布下眾多陷阱,張網下鉤,等著有緣人進網上鉤。 薛三省丶李宗延和高第這三條胖頭魚還自以為高明,做事隱秘,結果傻乎乎被皇上收網拉釣時才明白。 自己太傻太天真! 皇上太腹黑太心毒。 于是限成了國朝洪武年以后最大的謀逆案。 雖然皇上沒有肆意蔓抄牽連,但是殺的文官都是以尚書丶都御史丶侍郎丶學士丶郎中為主的高級官員。 地方牽連的都多是巡撫丶參政參議丶監察御史以及致仕的尚書丶侍郎等「名宦」。 朝野上下有多少位這樣的人物? 他們都是官宦縉紳的核心和柱石,受這次大案牽連,被一家家的按照戶籍紙和族譜誅殺。 這誰受得了。 接著是賣國通賊大案。 這個案子牽扯的人太多了,大小官吏丶包括地方士紳,足足超過三千人。案情又異常復雜,牽涉到貪污舞弊丶行賄受賄丶以權謀私丶違禁走私丶出賣軍情丶私通建奴: 雖然復雜,可都是人精的大臣們很容易就發現,錦衣衛還有平遼都司早就掌握了大量線索,可就是不聲。 一直等利用這些通賊官員向建奴傳遞了錯誤軍情,迷惑他們,牽著他們鼻子走,進而獲得了冬季攻勢大捷。 遼東勝券在握,這里就開始點名。 利用完后要開始論罪殺人。 賣國通賊案,高官被殺的只有吏部尚書崔景榮等少數幾位,被殺得最多的六七品御史和給事中,還有分巡道丶分守道這些都察院外派御史。 這些人都是「正道」各黨的中堅力量,直接被殺得「人才斷層」! 皇上,你這不僅是釣魚,還用完就甩。 你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心計深沉? 你這樣子,我們很難把握! 釣魚歸釣魚,但聽到要舉薦一位閣老和左都御史人選,大家還是躍躍欲試。 這可是擴張己派勢力最好的機會。 只是誰先開口了? 等了半刻鐘,朱由校開口打破了寂靜。 「韓老先生,補一位閣老,既是閣老,又是你的助手,你身為總,可以說說你的意見。還有這總憲人選,也盡可以說說?!?/br> 韓早就腦子里對這兩個人選進行了上百次推敲,心里有了定數。 首先他要考慮己派的利益,也要兼顧自己的利益。 韓有普黨背景,跟普商關系密切。 那些晉商從國朝初年就與漠南蒙古各部做生意,賺得盆滿缽滿,聽說最近在努力拓展新客戶。 不過韓屬于館閣黨,按照朱友霄的叫法,叫建制派。 跟戶部尚書李起元丶兵部尚書黃克丶刑部尚書李養正等人的立場一致。 施政理念是調和陰陽,大事化小,以穩為主。 既不會如東林黨那般不跟我一夥就堅決打倒你,也不會阿識奉承,以及大動干戈,激進改革。 韓開口:「皇上欽點老臣說一說,那老臣就拋磚引玉。 老臣在原籍養病期間,多有關切朝廷邸報?;噬线\籌惟,在遼東連連大捷,讓老臣備受鼓舞。 老臣細心研讀邸報,發現皇上在遼東大捷之前,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理順財賦,充盈國庫!」 眾人一聽,神情各異。 難怪你能當首輔呢! 你居然把魏忠賢沿著運河肅清鹽政,一路殺頭抄家搞來的銀子,說成理順財賦,充盈國庫,確實算作睜看眼說瞎話。 可這話有錯嗎? 沒錯啊! 至少在場眾人都不能當眾反駁他。 「皇上,老臣以為,此前財賦理順只是起了一個頭,要想國庫繼續充盈,能夠四海晏平,還要繼續梳理財賦。 戶部的工作就極為重要。 老臣,顧閣老,魏閣老,還有出鎮山海關的孫閣老,都不擅長理財,參預機務,財賦這塊恐有欠缺,臣懇請皇上,請補戶部尚書李起元李尚書入閣,參預機務?!?/br> 老狐貍! 你這一手舉薦,拉攏了館閣黨眾人,也一舉奠定自己在館閣黨帶頭人的地位。更洞悉皇上要平遼,除了練兵,錢糧是必不可少。 雖然制置司有財政廳,但戶部管著米糧田賦,也十分重要。舉薦戶部尚書李起元入閣,說不定正中皇上下懷。 現在皇上的施政套路,大家都摸到一點頭緒。 務實去虛。 皇上為什麼這麼排斥東林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幫人嘴炮特別厲害,見誰噴誰,可你要他們辦實事,他們除了再噴你一臉口水外,還有可能拆你的臺。 左光斗是東林黨人,可他在東林黨的地位遠不如楊漣,名氣也沒有人家大,為何? 左光斗還愿意做些實事,在水利興農方面頗有建樹,自然在噴人之事上就落于下風。 朱由校點點頭:「那左都御史一職,韓老先生推薦誰?」 「回皇上的話,老臣離開朝堂有數年,許多官員都不認識,故而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br> 朱由校轉頭看向其他人。 「諸位臣工,你們有合適的人選嗎?」 顧秉謙眼晴一轉,開口道:「臣推舉刑部左侍郎王之案,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舉薦他入閣參預機要?!?/br> 朱由校笑了,「顧先生取巧,舉薦一人,把兩件事都應付過去了?!?/br> 顧秉謙笑著答:「皇上,臣是直抒己見?!?/br> 朱由校哈哈大笑,「直抒己見好,朕就是希望眾臣工直抒己見?!?/br> 韓看著得意洋洋的顧秉謙,又看著一臉和煦如春風的朱由校。 你倆擱這給我打樣是吧。 是不是點我? 告訴我這個重任首輔,以前的規矩變了,今后內閣跟皇上的關系就要這樣,要和諧, 不要針尖對麥芒。 韓眼睛微微一瞇。 顧秉謙沒有節操,身段柔軟,滿朝聞名。要不然當初魏忠賢也不會舉薦他入閣,然后一步步把幾位大佬排擠走,成為首輔。 可是如此與皇上「相得益彰」丶「配合默契」,就有些讓人意想不到。人家好歲也是宦海浮沉里打拼出來的,居然如此輕易地成了皇上鷹犬,指哪打那,一點顏面都不要了。 顧秉謙與韓四目相對,目光在空中交織。 顧秉謙淡淡一笑,韓元輔,來日方長,等你真的在皇上手底下總政務一段時間,就會明白,老夫是多麼的不容易! 顧秉謙的舉薦,沒有人反對。 工部尚書周紹秋開口:「皇上,臣舉薦魏閣老出掌都察院,兼任總憲一職?!?/br> 眾人不由轉頭看向他。 周紹秋跟顧秉謙丶魏廣微一樣,都是依附魏忠賢才起勢。魏忠賢出鎮南京后,他們這一夥立即集體轉正為帝黨。 但是滿朝都知道,真正的帝黨在制置司。 周紹秋等人想成為帝黨,皇上還不一定收。 于是他們一夥,包括崔呈秀等魏黨骨干,都轉頭依附在顧秉謙魔下,組成「外圍帝黨」。 李起元丶黃克丶李養正等人對視一眼,沒有出聲。 他們知道這個舉薦在皇上那里肯定通不過。 為何? 因為魏廣微此人品行低劣,才干一般,在內閣劃水摸魚,問題不大。 但是出掌都察院就不行! 他壓不住那些御史,完不成皇上的任務。 弒君謀逆案和賣國通賊案,都察院是重災區。 比如兵科都給事中常田聞,因為其叔叔常谷山違禁走私,外通逆賊被牽連進來,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常田圍被查出出賣軍情,收受建奴賄銀,惡意彈劾巡撫邊將,敗壞邊事: 人證物證皆在,證據確鑿。 這個罪名坐實,不僅師門好友無法施以援手,還被他連累一大群。 他拿了李永芳的銀子,瘋狂彈劾幾位遼東巡撫丶兵備道和遼東總兵等眾將,包括孫承宗丶喻安性和袁崇煥。 為了達到效果,對得起李永芳給的銀子,還呼朋喚友,動員師門師兄弟,以及同科丶 同年等一大幫人,鼓惑他們一起上疏彈劾,壯大聲勢。 這些人跟著上疏彈劾,多半是出于對常田聞的「信任」以及所謂的「正義」,銀子沒分到,還自備筆墨紙張。 結果一清查,你們都是為虎作悵的幫兇! 就連天下名士丶常田圍的老師葉茂才,年近古稀,也被緹騎捉拿,一家老小押解到京師,然后以賣國通賊同黨罪名,被滿門抄斬。 享譽海內丶名滿天下的一代名士,就是因為被一個學生蒙蔽,寫信鼓動好友和門生弟子們去聲援那位「好學生」: 最后落得一家老小棄市,還身敗名裂,帶著賣國通敵丶為虎作悵的罪名屈死九泉之下。 冤不冤! 慘不慘! 都察院御史,還有六科給事中,兩起大案被殺了不少,但還有不少人繼續在位。 這里是清流大本營,刺頭扎堆的地方。 你想榮升總憲,身為都察院總扛把子,就得完成皇上交代的任務,把這些清流和刺頭安撫住,不要沒事老跳出來指手畫腳,天地。 雖然皇上不會聽,但是一群蒼蠅老是圍著你嗡嗡叫,任誰都煩。 可魏廣微安撫不住都察院那幫御史。 不僅安撫不住,他出任左都御史,那群御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跳反,集體上疏,把新上司彈劾下去。 他們恥于此療為總憲,有辱都察院清名。 必須推一位有能力有手段,也愿意幫皇上安撫住那幫御史的人出任總憲,才會獲得皇上的首肯。 否則推舉誰都是白搭。 接下來的舉薦是五花八門,有舉薦翰林院學士,出名的清流;有舉薦致仕在原籍養病的名士;還有一位侍郎舉薦崔呈秀,遭到眾人強勢圍觀。 黃克幽幽地說:「皇上,臣舉薦刑部左侍郎王之案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此言一出,堂里鴉雀無聲。 眾人在標里細細一琢磨,不由搖嘆,姜還是老的辣。 黃克舉薦王之菜,可謂是左右兼顧,通盤考慮。 而且人是黃克舉薦的,但肯定他們這一夥館閣黨早就在私下都通過氣,達成產默契。 眾人不由悄悄地看向朱由澡,皇上,這回你標亥意足產吧? 韓覺得有些不自在。 從萬歷年中期開始,包括天啟初年,無丞是朝會還是如這般的御前議事,哪次不是爭吵不休?尤其是公推重要官職時,更是吵得天崩地裂,就差上演全武行。 皇上坐在上首位,無可奈何,秉插話都插不進去, 可是今天這御前議事會,還是公推閣老和左都御史這仕重要的官職,居然開得如此和諧平靜。 大家高眉搭眼,論話和聲和氣,像極產用順的小媳婦。 一切言丞,都是小標翼翼,再三思量。不要論吵架,秉反駁都沒有。 幻覺! 一定是幻覺! 韓一時間有些恍惚和遲疑,自己復起的決定,是不是匆忙產些?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天啟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并收藏天啟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