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三章 阿姐一路辛苦!,嫡明,戈昔,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寅一身緋紅常服,胸口四品文官的云雁補子,一副清貴文臣的派頭。在一眾頂盔甲的武將之中,顯得格外亮眼。 朱寅繼續道:“自古李姓多名將。如松將軍虎頭燕頷,氣勢不凡,果真古名將風采,在下見之心折。這次有李將軍出馬,我與大將軍如有神助啊。” 李如柏見朱寅如此熱情,沒有欽差巡撫和天下奇才的架子,多少有點意外。 大名鼎鼎的江左朱郎,對自己這么客氣的么? 朱寅十二歲三元及第,驚才絕艷,前所未有。江左朱郎的大名響徹天下,民間皆以為是文曲星君轉世,不是一般的文官相公可比。 如今年僅十五,已是一個傳奇。文官之清貴,臻于極點。 毫不夸張的說,天下很多人不知道首輔,卻很少有人不知道朱寅。 這種人物,李如松本來以為會像很多文官那樣盛氣凌人,對武將不假顏色,誰知居然如此平易近人。 二弟說江左朱郎和他關系莫逆,乃是忘年之交。難道是看在二弟的面子,才對自己青睞? 李如松堂堂二品武官都督僉事,身經百戰的大將,聽了朱寅的話居然有點受寵若驚了,趕緊俯首作揖道: “撫臺相公過獎了,末將萬不敢當。相公大名如雷貫耳,末將今日一見,方知傳言不虛。” 李如松的一張國子臉居然微微發熱,不由想起少年時期學習兵法,老師徐渭夸獎自己時的感覺。 李如松和李如柏乃是親兄弟,可樣貌卻大有不同。 李如柏是肉乎乎的圓臉,眼睛細長,長相有點像藏狐。雖然也有武將的氣概,卻多少帶著一絲喜感。 李如松就不同了。 他已經年過四旬,面貌頗有風霜之色,身材高大挺拔,偉岸如松,正如其名。而且濃眉大眼、鼻直口方,不怒自威,頗有凜冽殺伐之氣,一看就是武將。 在朱寅看來,李如松是個硬漢風格的帥氣大叔,十分有范兒。長相有點像張豐毅,又有點像段奕宏。 李如松是徐渭的學生,作為李成梁長子,他資格很老。早在幾年前就任山西總兵。 幾年前,李如松又調任宣府總兵。但這位將門虎子很有武人的風骨,多次得罪了文臣,屢遭彈劾。 當時,新任宣府巡撫的許守謙檢閱邊軍,按照慣例,李如松應該主動拜見巡撫,讓許先生上座,自己甘居陪座。 巡按御史作為文官,當然要站在巡撫許守謙這邊。于是巡按彈劾李如松“跋扈”,被免去宣府總兵之職,又調到山西。 到山西后再次被文官彈劾,山西也待不下去了,只能回到遼東。 皇帝召他入京去中軍都督府出任職,心高氣傲的李如松如何會去那養老?于是掛著都督僉事的頭銜待在遼鎮。 這一次,朱寅巡撫寧夏主持平叛,第一時間就運作李如松接任寧夏總兵官,作為提督軍務戚繼光的副手。 而原本的歷史上,李如松是作為提督軍務被啟用,掛帥鎮壓?拜之亂。 李如松感激朱寅舉薦,卻不知道如果不是朱寅這個穿越者,他這次就是掛帥的提督,而不是應該病死好幾年的戚繼光當提督。 朱寅又在戚繼光的介紹下,依次和大同總兵董一奎、副總兵馬林、參將陳琳、駱尚志敘禮,言語之間平易近人,十分熱絡,完全沒有監軍欽差的架子。 尤其是對穿著皮鞋的李如柏,最是親切。 諸將頓時對這位清貴無比的少年欽差更有好感。 武將在文臣面前本來就很自卑,更別說面對連中三元,當過翰林學士、教過皇子的的文臣了。 這是文臣中的文臣,相公中的相公,民間有生祠祭祀的貴人啊。卻對他們這些只知道擊戟操戈的武夫如此禮待,怎不令人心折? 想到這里,諸將都是心中感念,敷衍之心蕩然無存。 李如柏容光煥發,忍不住看向又敬又怕的兄長,一臉?瑟。 意思分明是:“阿兄你看到沒?和雅虎先生真是故人,忘年之交。” 這一下,就連李如松也對這個弟弟有點肅然起敬了。 朱寅肅然道:“國家安危,寧夏之事,在下就拜托諸君了。在下雖非武將,愿與諸君彎弓射天狼,并駕齊驅于沙場!” 眾將不禁動容,李如松拱手道:“不敢讓相公犯險!相公但坐大帳運籌帷幄,自有我等奮力軍前,有死而已!” 朱寅朗聲笑道:“豈敢后也!功成之日,當于諸君痛飲于幕府,獻俘于午門!” 諸將沒想到朱寅如此豪邁,不禁歡顏道:“愿死力!“ 緊接著,一群文官也出來迎接。打頭的是大同巡撫刑?,后面是大同知府黃嘉善等人。 文官們見到朱寅就隨意的多了,只是拱手行禮,稱呼也不同。 大同巡撫刑?站在道右行禮,滿面春風的笑道:“早聞稚虎兄大名,雅虎兄一路辛苦,這就請入城暫歇息吧,請!請!。 刑階年已五十,朱寅年方十五,可是刑階卻口稱“雅虎兄”,這沒毛病。 雖然都是掛僉都御史銜的巡撫,可他和朱寅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刑?比朱寅早了十幾年做官,卻只是三甲進士,知縣出身。說是資格老,但和朱寅怎么比? 大明官場,先講官位,再講出身,再講資歷,最后敘年齒。 刑階年紀大,資格老,可惜乃是三甲出身,知縣起步。本官也只是四品僉都御史。 朱寅呢?狀元出身,翰林侍講起步! 即便不說連中三元,只說朱寅是翰林出身,皇子之師,他也只能甘居下風。 其他文官也都很客氣,由此可見出身有多重要。連中三元的招牌一亮,翰林學士的出身一壓,沒人輕視他年少,沒人認為他資歷淺。 朱寅答禮之后笑道:“伯兄客氣了。伯兄請,諸位請!” 他對刑?很是尊重,這位可是歷史上的薊遼總督、抗倭經略啊。 當下眾人一起擁著朱寅入城。 朱寅過了護城河,從和陽門進入這北魏故都、三朝陪都的大同。 但見角樓密布,軍臺相望,氣勢雄渾,不愧是北國鎖鑰,巍巍古城。 朱寅一進城,首先看到的是代王府。 大同城是王城,最恢弘的建筑不是撫院、府衙和總兵幕府,而是代王府。 巨大的代王府坐落在城池中間,占了大同城的五分之一。無論從哪個門進入大同城,都要經過代王府附近,躲都躲不過。 朱寅的儀仗隊在大批文武官員的簇擁下前往欽差行轅幕府,經過代王府時往左一看,只見靠近高墻的高樓上,站著一位身穿親王常服的男子。 此時正是黃昏。這位王者憑欄而望,目光空茫,頭頂是漫天晚霞,身后是沉寂的朱樓。 這一幕看上去,很有點蒼涼。 眾人遙望這位王者,都是默然無語。無人行禮,也無人搭理。 可是那位王者,卻突然對著朱寅一行人拱手行禮,口中似乎說著什么。 朱寅眼見王者竟然主動行禮,只能立刻下馬,遙遙對著高樓中的王者,拱手作揖,口中道:“臣遙拜大王。” 戚繼光、李如松等人也拱手道:“臣拜大王。” 雖然官員嚴禁和藩王交往,不能入府拜見,可如果遇到藩王,當然還是要行禮。 這位王者,當然就是名義上的大同之主,代王。 親王會對路過的巡撫行禮,聽起來很荒謬,然而這就是世道。 如今別說是巡撫,就是地方官,親王也不敢輕易得罪。 永樂之后,藩禁制度代代“添磚加瓦”,一代比一代嚴格,以至于到了喪心病狂、荒腔走板的地步。 每一代皇帝登基,都會強化藩禁制度,在藩王宗室身上再捆一根繩索,再貼一道封印。 在朱寅眼中,此時的明朝藩王是一群可憐人。 可憐到什么地步?本質上就是囚犯。不僅僅是藩王本人是囚犯,而是一家人都是囚犯。 先是不能出封地,之后是不能出王城,最后竟是不能出王府,層層加碼。 出城祭祀要先上奏批準。至于游玩、購物,更是想都別想,很多常人隨便做的事情,都要上奏才能干。 嚴禁和王府屬官之外的任何官員交往。哪怕對方只是個從九品,那也不行。 藩王之間,就是親兄弟也不能見面。 襄憲王和親弟弟梁莊王分別之際,梁莊王悲慟的說:“你我兄弟,終身不能相見了。”襄王十分悲戚,左右一起涕下。 藩王不但被關在府中毫無自由,而且還受到最少四種人的監視:地方官員,王府屬官,錦衣衛,外派太監。 很多藩王終其一生,都沒機會看看王府附近的風景,甚至不知道王府所在城池的全貌,沒進過本城的茶樓酒肆,沒感受過本地的風土人情。 自古以來只有明朝把宗室當豬養,也只有明朝宗室最可悲。 不過,朝廷嚴厲的藩禁制度,倒是省了朱寅的事。 若是明初太祖那會兒,他必須要去跪拜代王,聆聽代王的訓令。 可是現在,他完全可以當做代王不存在。代王呢,也不能要求他任何事。 大同城中的軍民得知稚虎先生入城,都是爭相瞻仰,很多人見到朱寅,都是不由自主的下跪,口稱先生。 甚至太迷信的人,直接稱呼“星君老爺”,令朱寅無所適從,只能端著架子,當作不知道。 十二歲就連中三元的國家祥瑞,在民間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在場文武,都是羨慕不已。 同樣是做官,差別怎么這么大啊? 眾人簇擁著朱寅進入欽差行轅。接下來一段時日,朱寅必須留在大同,等待其他兵馬到來,更重要的是準備糧秣軍需。 這些不準備好,大軍就不能動。 起碼要在大同等候大半個月才能出兵。 至于寧夏那邊,只能讓固原、延緩鎮派出的偏師和叛軍對峙了。 朱寅算著,再過大半個月,秦良玉的白桿軍和熊廷弼的兵馬也該到了。 還有兩支老熟人的兵馬近在咫尺,明天就該到了吧。 其中還有一位是女子呢,呵呵。 果然第二天下午,郝運來和鄭國望就作為監軍,帶著一個參將兩個游擊,率領鄭洛的督標兩營,從陽和城來到大同匯集。 雖然只有四千人,但騎兵就有一千多,都是精銳。 鄭洛對他們很大方。 這個情報,朱寅早就知道了。 “下官見過撫臺軍使!”郝運來首先稟報,“下官奉經略相公鈞旨,監標下營兵,受軍使節制!” 郝運來雖然和朱寅很熟悉,卻故意很生分,因為鄭國望在場。 鄭國望蛾眉一揚,大喇喇的拱手道:“我也一樣,奉了經略相公之名,愿受節制。” 說完取出關防、驗符。神色十分清高冷傲。 這幾年,她越發清高了,和誰都不敢親近,唯恐被看出破綻。 朱寅似笑非笑的看了兩人一眼,目光含義各有不同。 他老實不客氣的說道:“兩位道長既然受本官節制,那本官也就公事公辦了。” “你們率領經略標營,暫時駐在得勝堡。” “駐在得勝堡?”鄭國望天鵝般的脖子一梗,“朱軍,得勝堡外就是蒙古人,那本是互市的榷場,你讓我等去那里駐軍?” 朱寅微微一笑,“鄭道長怕了?” 鄭國望秋水般的眸冷如寒潭,“誰怕了?去又如何?你是監軍之首,你說了算就是了。哼。” 郝運來也不爭論,直接說道:“那就請軍使寫下手令吧。” 他對朱寅也很不滿。 你怎么回事?把我們打發到得勝堡,和蒙古人面對面? 雅虎,我可是你老鄉啊。你就是這么對我的? 鄭國望拿到朱寅的手令,冷哼一聲就轉身離去。 她從來沒把朱寅放在眼里。 郝運來拱拱手,也神色復雜的退下。 朱寅看著兩人的背影,微微一笑。 接下來一段日子,三千戚家軍、三千薊州車兵,五千山西兵等兵馬陸續到來,糧秣也籌辦的差不多了。 又過了幾天,一位身穿銀甲的女將,率領三千手持白桿長槍的兵馬,到了大同城外。 白桿兵到了! 雖然只有三千人,可那種彪悍的氣勢卻怎么也掩飾不住。就是善戰的戚家軍,見了這支軍也不敢小看。 朱寅聞訊,親自出城迎接。 城外的女將沒有想到,欽差監軍居然親自出來迎接自己。她驚愕之下安敢怠慢?腰身一扭的跳下馬背。 這遠道而來的女將,當然就是秦良玉。 朱寅一見到秦良玉,就自來熟般的呵呵說道: “阿姐一路辛苦!小弟等候多時!” :今天年會,太忙了,只能寫這些了,蟹蟹!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