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雨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5章 新式學校,殺手崇禎,君雨秋,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年剛過,北京城還沉浸在節日的余韻中,空氣中彌漫著爆竹的硝煙味和家家戶戶殘留的年食香氣。
然而,一樁非同尋常的大事,即將打破這份表面的寧靜。
這日清晨,皇極門(紫禁城正門)前廣場戒備森嚴,文武百官身著朝服,按品級肅立。
氣氛莊嚴肅穆,遠超常朝。他們沒有進入大殿,而是靜候在門外,預示著將有極其重要的旨意宣布。
京城各衙門的主官、國子監的祭酒、翰林院的學士,乃至順天府尹及下屬各縣令,均被要求到場。
人們交頭接耳,猜測著何事如此興師動眾。
辰時正刻,沉重的皇極門緩緩洞開。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手捧一卷明黃綾緞詔書,在一隊錦衣衛大漢將軍的護衛下,步履沉穩地走出。
他面色肅穆,目光掃過鴉雀無聲的百官,展開詔書,用那特有的、能穿透廣場的洪亮嗓音,朗聲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僅僅五個字,便讓所有官員心頭一凜。
用“制曰”而非常見的“詔曰”,意味著這不是一般的政令,而是皇帝極為重視、帶有開創性意義的重大決策。
詔書的開篇,便如一道驚雷,炸響在眾人耳邊:
“朕惟治國之道,莫先于育才;育才之方,莫急于興學。然觀今之學者,沉溺于八股帖括,錮蔽智慧,所習者盡為無用之虛文,所急者莫非干祿之捷徑。以致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朝堂乏經世之才,郡縣少牧民之吏,國勢日蹇,人才凋零,朕甚憫之!”
這番對現行科舉和教育制度的猛烈抨擊,毫不留情,讓許多靠八股文晉身的官員面紅耳赤,心驚膽戰。
這無疑是向延續數百年的舊學統宣戰!
緊接著,詔書筆鋒一轉,指明了方向:
“夫古者三代之治,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其意深矣! 朕欲上法古圣,旁采泰西務實之新法,宏開教化,啟迪民智,以固強國之本,以育真才實學之士,特頒此《興學育人詔》,于天下州縣,遍設新學!”
隨后,詔書詳細闡述了全新的學堂體系,其內容之具體、改革之徹底,令在場官員無不震撼:
核心內容:
分級設學,體系完備:
“定三等之學,以序漸進。一曰小學,二曰中學,三曰大學。” 清晰地將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打破了以往只有蒙學、社學、官學(縣學、府學、國子監)的模糊界限。
強制入學,普惠萬民(最顛覆性的一條):
“自崇禎六年始,凡我大明子民,無論男女,年滿六周歲者,必入小學堂肄業四年。此四年為官學,” 讀到此處,廣場上響起一片壓抑不住的驚呼!“官給膏火,免其束修” —— 這意味著國家將承擔基礎教育費用,實行強制義務教育!更令人震驚的是“無論男女”四字,這直接挑戰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千年古訓。
學制與培養目標明確:
小學(四年,6-10歲): “以識字明數,知曉禮儀,培養忠君愛國之心為本。” 目標是掃除文盲,灌輸國家意識。
中學(二年,10-12歲,優者可延至13歲): “加深文理,引入格物、地理、簡律等實用之學,辨明萬物之理,知曉天下大勢。” 開始接觸自然科學和實用知識。
大學(二年,12-14歲或13-15歲): “分科肆業,專攻一途,或師范,或算學,或格物,或農政,或武備,或律法,以成專才,供朝廷驅策。” 目標是培養高級專業人才。
教學宗旨根本轉變:
“摒棄空疏理學,崇尚經世致用,實學為本。”
明確將數學、幾何、初步物理(格物)、地理、歷史(尤其強調本朝史和世界大勢)、基礎律法等納入核心課程。
這完全顛覆了以四書五經為核心的傳統教育內容。
王承恩宣讀完畢,合上詔書,肅然道:
“詔書即刻明發天下,各州縣務必于崇禎五年內,完成學堂籌建、師資招募等事宜,確保崇禎六年春,新學如期開課!違者,嚴懲不貸!”
廣場上一片死寂。
百官們面面相覷,心中掀起驚濤駭浪。
他們明白,這不僅僅是一道詔書,這是一場徹底的文化革命和社會重構的開始。
皇帝不僅要改變選拔人才的方式,更要改變整個帝國億萬子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
其深遠影響,將遠超任何一項軍事或經濟改革。
詔書通過驛道快馬,迅速傳遍帝國十三省。
它所到之處,無論在官場、士林還是民間,都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動、爭論、困惑,以及……
在一片反對聲和質疑聲中,也悄然點燃了一部分有識之士心中的希望之火。
一個全新的時代,正隨著這份《興學育人詔》,強行闖入了大明帝國古老而凝滯的肌體。
喜歡殺手崇禎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殺手崇禎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