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雨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2章 經營蝦夷地,殺手崇禎,君雨秋,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崇禎六年至七年,隨著“永明城”(海參崴)的奠基和北洋艦隊在韃靼海峽的初步探索,一個更大的島嶼進入了明朝戰略家的視野——蝦夷地(即北海道)。
崇禎六年,在初步鞏固了永明城這個橋頭堡后,經崇禎皇帝御批,一項更為長遠的拓疆計劃開始啟動:試探性經營蝦夷地。
地理跳板與資源寶庫: 蝦夷地地處日本以北,庫頁島以東,是控制鄂霍次克海與北太平洋交通的戰略要沖。
島上森林茂密,漁產豐富(特別是鮭魚、鱈魚),盛產毛皮(水獺、狐貍、貂)、鷹羽(用于箭羽),并傳聞有金礦。
控制此地,可獲取寶貴資源,并作為進一步向千島群島、堪察加探索的基地。
牽制與情報前哨: 此時日本處于德川幕府鎖國時期,對蝦夷地僅有松前藩等勢力在南部進行有限的貿易點擴張。
大明勢力北上,可在側翼建立一個監控日本動向的前哨站,形成潛在的戰略牽制。
“復前朝舊土”的法理宣稱: 有博學的翰林院官員考證,元朝曾一度征討過“骨嵬”(即庫頁島)和“蝦夷”,明朝作為元朝的法理繼承者,有權“恢復”對這些“化外之地”的管轄權,這為行動提供了歷史依據。
擠壓后金空間: 持續向北拓展,可以進一步壓縮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可能倒向后金的東北亞部落的生存與活動空間,從更宏觀的層面上孤立后金。
行動由北洋艦隊提督李嘉南主導,登萊巡撫孫元化、總兵李由提供后勤與陸上支持。
首次航行與接觸(崇禎六年夏):
李嘉南派遣一艘“鷹”字號巡防艦“海東青”號,在兩艘福船的護衛下,搭載少量通曉女真語或日語的通事、工部堪輿官、日月集團商賈及一隊魯軍士兵,從永明港出發,渡過宗谷海峽,抵達蝦夷地西海岸。
艦隊選擇了后志(今北海道西岸) 的一處天然良灣(近似后世石狩灣或壽都灣)停泊。
他們遇到了當地的阿伊努人部落。
明軍展示了絲綢、瓷器、鐵器等物品,通過通事嘗試交流,表達和平貿易的意愿。
初次接觸謹慎而友好,明軍以鐵鍋、鹽、針等物,換取了大量貂皮、鹿皮和干鮭魚。
工部官員對港口、河流、地形進行了初步測繪。
魯軍士兵建立了臨時營地,并收集了當地植被、水源信息。
建立季節性貿易點(崇禎六年秋):
首次接觸成功后,船隊于秋季再次抵達,運來了更多貨物和少量工匠。
在第一次登陸點附近,選擇了一處高地,修建了一個小型的、木柵圍起來的季節性貿易站,命名為“北境榷場”。
留下約五十名魯軍士兵和數名精通交易的日月集團伙計駐守過冬,任務是維護據點,并利用冬季皮毛質量最好的時機,繼續與阿伊努人進行貿易,同時學習當地語言,深入了解部落情況。
這次航行還沿著蝦夷地西海岸向南進行了有限探索,確認了松前藩的勢力范圍大致在南端的渡島半島,雙方暫時沒有接觸。
基于前一年的成功,經營力度加大。
“鎮北堡”的建立(崇禎七年春):
開春后,一支更龐大的船隊從永明港和登州同時出發,運載著三百名魯軍士兵、一百戶志愿移民(主要是善于漁獵的山東、遼東流民)、大量建材、農具、種子和牲畜。
在去年建立的“北境榷場”基礎上,開始動工修建一座更堅固、永久性的軍事-移民據點——“鎮北堡”。
堡址經過精心選擇,背山面海,易守難攻,附近有河流提供淡水和肥沃的沖積平原。
“鎮北堡”用原木和夯土筑成圍墻,四角建有箭樓,內部規劃了營房、倉庫、官衙和移民的居所。這是大明在蝦夷地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據點。
農業嘗試與資源開發:
隨行的農師指導移民開墾土地,試種黍(黃米)、蕎麥、蘿卜等耐寒作物,并鼓勵他們利用豐富的漁業資源。
日月集團的勘探師開始在周邊河流嘗試沙里淘金,并調查森林資源,為未來建立木材加工場做準備。
與阿伊努人的貿易常態化,毛皮成為最重要的貿易品,被運回永明城和登州,利潤豐厚。
探索與外交:
派遣小股部隊乘船沿海岸線繼續向南探索,謹慎地接近松前藩的勢力邊緣,進行偵察,但避免沖突。
同時,嘗試與蝦夷地中北部更大的阿伊努人部落建立更穩定的關系,贈送禮物,邀請頭領訪問“鎮北堡”,給予其“大明懷遠衛百戶”等空銜,進行籠絡,使其逐步認同明朝的宗主權。
經營蝦夷地的同時,也迎來了殘酷的挑戰:
嚴寒氣候: 冬季漫長酷寒,對來自關內的移民是嚴峻考驗,凍傷、疾病時有發生。
補給困難: 遠離本土,補給線漫長,嚴重依賴夏季的海運。
土著關系: 與阿伊努人的關系需要精心維護,避免因文化誤解或利益沖突導致敵對。
潛在沖突: 向南拓展遲早會與松前藩勢力接觸,如何處理與日本的關系是未來難題。
初步成果(至崇禎七年底):
成功建立了鎮北堡這個永久性支點,駐軍約400人(輪換),移民約500人。
與當地阿伊努部落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朝貢-貿易關系,獲得了大量優質毛皮。
繪制了蝦夷地西海岸部分區域的精確海圖和地形圖。
證明了在蝦夷地南部進行有限農業的可行性。
為明朝在東北亞的存在建立了一個新的、更靠東的前進基地。
崇禎六年至七年,明朝對蝦夷地的經營,采取了由海路推進、貿易先行、建立據點、逐步滲透的穩健策略。
這并非大規模的軍事征服,而是以貿易利益和戰略布局為驅動的拓疆行動。
通過在蝦夷地建立“鎮北堡”,明朝成功地將影響力投送到日本以北,為將來更大范圍的北海經略奠定了第一塊基石,也為帝國打開了一扇通往北太平洋的窗戶。
這一步棋,看似落子于偏遠之地,實則蘊含著深遠的地緣戰略考量。
喜歡殺手崇禎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殺手崇禎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