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雨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8章 受降儀式,殺手崇禎,君雨秋,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月十八日,巳時三刻,盛京德勝門外。
一座臨時搭建、卻盡顯天朝威儀的帥帳矗立在曠野之上。
帳頂,日月浪濤旗迎風招展;帳前,手持燧發銃的京營新軍如雕塑般肅立,槍刺如林,寒光凜冽。
帳內,遼東督師袁崇煥端坐于正中虎皮帥椅,身披御賜蟒袍,不怒自威。
左側,站著東江鎮總兵毛文龍,臉上刀疤在帳內火光映照下更顯彪悍;右側,山東總兵李由、蒙古總督洪承疇(代表蒙古聯軍)等一眾大將按劍而立,甲胄鮮明,殺氣未斂。
帳外,數以萬計的明軍將士列成整齊的方陣,鴉雀無聲,唯有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形成一股無形的、令人窒息的磅礴壓力。
“帶降臣——!” 司禮軍官拖長的高亢嗓音,劃破了死寂。
遠處,一隊人影緩緩走來。
為首者,正是年僅二十四歲的后金攝政王多爾袞。
他免冠、跣足、上身袒露,背負著一條粗重的荊條(象征負荊請罪),雙手高舉過頭,托著一個紫檀木盤。
盤中,赫然盛放著后金的玉璽、兵符以及愛新覺羅家族的族譜。
他的身后,代善、濟爾哈朗、豪格等愛新覺羅宗室親王、貝勒,以及范文程等文武重臣,皆同樣肉袒面縛,垂首踉蹌而行。
這群曾經叱咤遼東、令明朝邊軍聞風喪膽的梟雄,此刻如同待宰的羔羊,在數萬明軍冰冷的目光注視下,一步步挪到帥帳前百步之處,再也支撐不住,齊刷刷地跪倒在地,將額頭深深埋入塵土之中。
多爾袞用顫抖的雙手將木盤高高舉起,聲音嘶啞,帶著絕望的哭腔:
“罪臣……愛新覺羅·多爾袞……率滿洲八旗殘部……并偽朝文武……叩拜天朝上國督師袁大人麾下……”
“今……今獻上國璽、兵符、族譜……情愿納土歸降……”
“懇請督師大人……念在蒼生性命……奏請皇帝陛下……開天地之恩……饒恕我等……螻蟻殘生……”
一名參軍上前,接過木盤,恭敬地呈到袁崇煥面前。
袁崇煥目光掃過盤中之物,尤其是那方鐫刻著“后金大汗之寶”的玉璽,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是勝利的快意,也有歷經滄桑的感慨。
他并未立即言語,而是緩緩起身,走到帳外,環視著腳下匍匐的敗軍之將,以及遠處殘破的盛京城。
良久,他沉聲開口,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遍全場:
“多爾袞,爾等本大明建州衛臣屬,世受國恩。然狼子野心,僭號稱尊,屠戮百姓,罪惡滔天!本應盡數誅滅,以謝天下!”
話語如冰,讓多爾袞等人渾身一顫。
“然,”袁崇煥話鋒一轉,“我皇上陛下,仁德齊天,有好生之德。既爾等肉袒面縛,真心歸命,本督便代天行化,準爾等所請。”
“所有降眾,暫羈營中,聽候陛下圣裁!”
“萬歲!萬歲!萬歲!”
明軍陣中再次爆發出震天動地的歡呼聲,聲浪如潮,宣告著一個時代的徹底終結。
捷報以八百里加急飛送北京。
五月初一,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皇極殿舉行大朝會,當眾頒布了由他親自擬定、蓋有皇帝之寶的 《平定遼東詔》。
這份詔書,不僅是對一場戰爭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東北亞格局的深遠規劃。
詔書核心內容如下:
正名定分,廢偽存真:
“……建州衛夷酋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世受皇恩,不思圖報,反竊據疆土,僭稱國號,實乃亂臣賊子,罪不容誅!著即廢除‘大清’偽號,其地恢復‘大明建州衛’舊稱,并升格為遼東省,設巡撫、布政使司,直接管轄,永為王土!”
寓意:從法理上徹底否定后金政權的合法性,將其打回原形,重申大明對遼東的絕對主權。設立行省,意味著將采取與內地相同的流官治理模式,加強控制。
處置降虜,徙民實邊(最核心、最具戰略眼光的決策):
“……愛新覺羅宗室、八旗貴族及所有在冊旗丁,著即全部遷離遼東故地。其安置之所,定為蝦夷地(庫頁島及北海道)!于該地設立大明‘清東省’(取“清掃東方”之意)!準其保有旗籍,自行管理民政,并可編練一定員額之‘護鄉軍’,朝廷酌情撥付火銃、火炮,以資御邊……”
深遠用意:
根除隱患:將愛新覺羅核心勢力連根拔起,遷離其經營數代的遼東老巢,徹底消除其死灰復燃的地理和社會基礎。
廢物利用:八旗余眾仍有一定戰斗力,與其在內地監管消耗,不如將其驅至遙遠的蝦夷地,讓其與當地的阿伊努人、可能南下的俄羅斯哥薩克、乃至日本松前藩勢力互相爭斗,成為大明帝國東北方向的 “緩沖帶”和“開拓先鋒”。
授予有限武裝:允許其擁有武裝并配置較先進武器,是險棋也是妙棋。既能激發其開拓的積極性(為生存而戰),又能使其依賴朝廷的武器供應,形成制約。若其生異心,遠離中原且四面環海,朝廷可輕易扼殺。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喜歡殺手崇禎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殺手崇禎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