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口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2章 朝堂紛議 折中安局,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又一口田,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漁陽城破的捷報傳入長安時,朱雀大街上的百姓自發擺起香案,歡呼聲響徹云霄。皇宮紫宸殿內,唐玄宗手持捷報,蒼老的臉上泛起紅光,連拍了三下御案:“好!吾兒李瑁不負所托,漁陽一破,安祿山已成甕中之鱉!”
殿內大臣紛紛躬身道賀,可當提及如何處置被俘的叛軍將領與降兵時,原本喜氣洋洋的氛圍頓時凝重起來。
“陛下,安祿山叛亂禍國殃民,其黨羽皆為附逆之徒,若不嚴懲,恐難平民憤!”御史大夫裴冕出列奏道,他聲如洪鐘,“臣請旨,將所有被俘叛軍一律處斬,家產抄沒,以儆效尤!”
話音剛落,兵部尚書韋見素立刻反駁:“裴大人此言差矣!此次被俘叛軍多達三萬余人,其中多是被脅迫的尋常士卒,若盡數誅殺,恐失天下人心。況且范陽、平盧仍有叛軍殘余,若聞朝廷不赦降者,必拼死抵抗,平叛之路將愈發艱難。”
“韋尚書是要養虎為患嗎?”裴冕怒視著他,“安祿山起兵時,這些人哪個不是拿刀砍過我大唐將士?如今戰敗投降,便想茍活?天下哪有這等道理!”
“亂世用重典固然沒錯,可一味殺戮只會激化矛盾。”韋見素據理力爭,“當年太宗皇帝平定竇建德,亦曾赦免其部眾,才換得河北安定。如今局勢未穩,當以安撫為重。”
兩人爭執不下,殿內大臣也漸漸分成兩派。以裴冕為首的強硬派主張“斬草除根”,認為唯有鐵血手段才能震懾宵小;以韋見素為首的溫和派則力主“分化安撫”,擔心過度殺戮會引發更大動蕩。唐玄宗看著爭吵的群臣,眉頭漸漸擰緊,許久才開口:“此事關乎重大,且等李瑁班師回朝,再做定奪。”
消息傳到漁陽,李瑁正在清點戰俘名冊。案上堆疊的卷宗里,既有安祿山的核心黨羽,也有剛被強征入伍的農家子弟。他指尖劃過“史思明”的名字——這位倒戈的將領已率部攻克范陽,正等候朝廷處置,其麾下尚有五千降兵。
“殿下,長安傳來的消息,朝中兩派吵翻了天。”周明將密信遞過來,“裴御史說要殺盡降兵,韋尚書卻主張赦免,陛下讓您拿個主意。”
李瑁揉了揉眉心,窗外傳來降兵營地的操練聲——這些日子,他讓降兵與唐軍混編操練,發現其中不少人只是想混口飯吃,并非真心附逆。
“系統,分析嚴懲與安撫兩種方案的潛在風險。”
【方案一(嚴懲):短期可震懾叛亂,平息民憤,但可能引發降兵嘩變,范陽、平盧殘余叛軍會死戰到底,平叛時間延長6個月,戰后地方治理阻力增加40%。】
【方案二(全赦):可快速瓦解殘余叛軍抵抗意志,但會引發唐軍將士不滿(認為不公),民間可能指責朝廷縱容叛逆,社會穩定度下降15%。】
【建議:采用分級處置方案,平衡各方訴求。】
李瑁心中已有定數。他提筆給長安寫了一封奏疏,詳述前線見聞:“……臣觀被俘者,有安祿山心腹死黨,雙手沾滿鮮血,此等首惡必嚴懲;然亦有被脅迫入伍之百姓,家中尚有老幼待哺,若能許其改過自新,不僅可減少傷亡,更能彰顯朝廷仁德……”
奏疏中,他提出具體方案:其一,安祿山及其核心謀士、將領共五十余人,定為“首惡”,押解長安問斬,家產抄沒賑濟災民;其二,史思明等主動倒戈、立下戰功者,可免其罪,仍授官職,但需交出兵權,由朝廷派人接管其部眾;其三,普通降兵愿返鄉者,發放安家銀兩,登記造冊后遣送原籍,由地方官監督;愿留軍者,編入輔兵,從事糧草運輸等雜役,立功后可轉為正式士兵。
“這個方案,既沒放過元兇,又給了普通士卒生路,還能穩住史思明這類降將。”郭子儀看完奏疏,連連點頭,“只是裴御史那邊怕是不好過關。”
“正因如此,才需陛下定奪。”李瑁將奏疏封好,“快馬送往長安,務必讓陛下早日看到。”
三日后,奏書抵達紫宸殿。唐玄宗逐字看完,沉吟良久,對侍立一旁的高力士道:“李瑁這方案,你怎么看?”
高力士躬身道:“殿下身在前線,最知叛軍虛實。首惡必懲,脅從可赦,既顧全了國法,又留了余地,老奴以為可行。”
唐玄宗撫著胡須:“朕也覺得妥當。斬盡殺絕,非仁君所為;全不追究,又難平將士之憤。這般分級處置,倒是兩全之策。”
次日早朝,唐玄宗將李瑁的奏疏公之于眾。裴冕當即反對:“陛下!史思明曾為安祿山副將,手上亦有我大唐將士的血,豈能免罪?若開此先例,日后誰還怕朝廷法度?”
“史思明是主動倒戈,助我軍攻克漁陽、范陽,若論功行賞都來不及,怎可與尋常叛將等同?”韋見素立刻回應,“殿下的方案里寫得明白,他需交出兵權,這已是最大的約束。”
“那三萬降兵呢?發放安家銀?臣以為不妥!”另一位強硬派大臣出列,“我軍將士拋頭顱灑熱血,尚不及這些降兵得的好處多,恐寒了將士的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又一口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一口田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