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口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8章 甲兵革新 銳不可當,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又一口田,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大唐的文脈在崇文館的典籍與百工苑的技藝中綿延流淌,李瑁深知,文化的傳承需要堅實的鎧甲守護。一個王朝的長治久安,既要有“文以化之”的溫潤,亦需“武以衛之”的鋒芒。于是,在呵護文脈薪火的同時,他將目光投向了軍事領域的革新,以系統提供的超前理念為引,讓大唐的甲兵之利,如出鞘利劍般愈發鋒利。
長安城外的“軍器監”,近來總是彌漫著硝煙與鐵器的氣息。這座由李瑁親自選址擴建的兵器研發中心,劃分出“弓弩坊”“甲胄坊”“投石坊”“火藥坊”等十余處工坊,匯集了全國最頂尖的鐵匠、木匠、工匠,甚至還有幾位精通算學與力學的學者——他們是李瑁從國子監特意調來的,負責將系統提供的“彈道學”“杠桿原理”等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武器設計。
這日清晨,弓弩坊內傳來一陣歡呼。工匠們圍著一張新制成的“連弩車”,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這輛弩車由三丈長的硬木為架,銅制齒輪咬合傳動,箭槽內并排躺著五支鐵簇弩箭,弩臂上刻著精確的刻度。“成了!真的成了!”坊主魏二郎拍著大腿,嗓門洪亮如鐘,“殿下說的‘三段擊’,咱們真做出來了!”
他口中的“三段擊”,是李瑁借鑒系統提供的“連發機制”提出的設計:通過齒輪傳動,讓弩車實現連續發射,第一支箭射出的同時,第二支箭自動上弦,第三支箭待命,如此循環,一分鐘內可射出十五支箭,威力遠超傳統的單發弩車。此刻,魏二郎親自搖動絞車,只聽“咔咔”幾聲脆響,五支弩箭如流星般射出,依次命中百步外的靶心,箭簇穿透三寸厚的木板,尾羽仍在嗡嗡震顫。
“以前的弩車,射一箭就得三人合力上弦,遇上騎兵沖鋒,根本來不及第二發。”老工匠王鐵匠摸著弩車的齒輪,滿是老繭的手上沾著機油,“現在有了這連弩車,一架頂過去五架,北疆的弟兄們守關隘,再也不用怕突厥人的騎兵潮了!”
李瑁恰好帶著兵部官員前來視察,見狀走上前,仔細查看弩箭的穿透力,又檢查了齒輪的咬合情況。“不錯,但還有改進空間。”他指著弩車的底座,“加上可旋轉的轉盤,讓弩箭能左右各旋轉三十度,覆蓋范圍能擴大一倍。另外,箭簇要淬上麻藥,射中敵人雖不致命,卻能讓他失去戰斗力,減少我方傷亡。”
魏二郎連忙掏出炭筆,在圖紙上記下:“殿下說的是!麻藥我們現成有——醫署剛送來一批新制的‘麻沸散’,混在桐油里淬箭,保管管用!”
離開弓弩坊,李瑁來到投石坊。這里正在測試新研制的“配重式投石機”。與傳統依靠人力拉扯的投石機不同,這臺投石機以裝滿砂石的鐵箱為配重,通過杠桿原理將巨石拋射出去。工匠們將一塊三百斤重的石彈裝入兜中,松開固定配重的鐵銷,只聽“轟隆”一聲巨響,石彈劃破長空,落在百丈外的空地上,砸出一個丈余寬的深坑,碎石飛濺如星。
“好!”兵部尚書看得眼熱,忍不住喝彩,“以前的投石機,得五十人拉繩才能扔百斤石彈,這臺只需十人裝彈、三人操作,射程還遠了三成!若是攻城時架上十臺,不出半日就能砸開城門!”
投石坊坊主是個年輕的工匠,名叫王磊,曾在百工苑學過《百工考》里的力學圖譜。他對李瑁解釋道:“我們按殿下給的‘杠桿比例圖’,反復調整支點位置,現在配重與石彈的比例是五比一,三百斤石彈用一千五百斤配重,既省力又精準。下一步我們想試試用燃燒彈——把硫磺、硝石、松脂混在一起,裹在布里點燃后拋出,對付敵軍的營帳再好不過。”
李瑁點頭贊許:“想法很好,但要注意安全。火藥坊那邊正在研制‘引信’,用浸透桐油的棉線做芯,能控制燃燒時間,你們配合著試試,爭取下個月做出樣品。”
軍事創新,不僅在于武器,更在于鎧甲與防護。在甲胄坊,新研制的“明光鎧”正接受撞擊測試。工匠們將鎧甲套在木人身上,用鐵錘猛砸胸甲中央的圓護——那是用百煉鋼打造的弧形甲片,表面拋光如鏡,能反射陽光干擾敵人視線。鐵錘落下,只聽“鐺”的一聲巨響,甲片微微凹陷又彈回,木人身上的棉墊完好無損。
“這甲比以前輕了十五斤,防護卻強了一倍。”坊主拿著游標卡尺(這是李瑁讓人按系統圖紙打造的測量工具)測量甲片厚度,“我們用了‘魚鱗疊壓’技法,甲片邊緣像魚鱗一樣相互咬合,關節處用軟鐵環連接,既能防刀箭,又不影響活動。騎兵穿上它,沖鋒時更靈活,長途奔襲也不累。”
李瑁看著士兵穿上新鎧甲演練刺殺、劈砍動作,果然身手矯健。他想起系統中關于“人體工學”的知識,說道:“在肩甲內側加一層皮革襯墊,減少摩擦;腰腹處的甲片做得窄些,方便彎腰。細節處多替士兵著些,他們在戰場上才能更安心。”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又一口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一口田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