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口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9章 軍事力量強化,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又一口田,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安城的晨光帶著鐵器的冷冽氣息,漫過皇城的角樓時,軍械庫的工匠們已忙碌了兩個時辰。熔爐里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鐵水傾瀉時發出的“滋滋”聲,混著鍛錘敲擊的“叮當”聲,在清晨的空氣里織成一片灼熱的網。李瑁踏著這聲浪走進軍械庫時,趙二柱正赤著膊,掄著八斤重的鐵錘砸向燒紅的鐵塊,汗水順著他黝黑的脊梁往下淌,落在滾燙的鐵砧上,瞬間蒸成白霧。
“殿下怎么來了?”趙二柱扔下鐵錘,慌忙用布巾擦著手,鐵屑混著汗水在他臉上劃出幾道黑痕。他腳邊堆著十幾個新鑄的弩機零件,每個齒輪都打磨得锃亮,齒牙間的縫隙均勻得像用尺子量過。
“讓朕看看你的新家伙。”李瑁拿起一個弩機的機括,指尖劃過上面的卡槽,“上次試驗時,射程還差三十步,現在改得怎么樣了?”
趙二柱眼睛一亮,轉身從墻角拖出一張半人高的弩,弩身用桑木裹著鐵皮,弓弦是用七股牛筋擰成的,透著沉甸甸的力道。“殿下您瞧!”他往弩槽里填了支鐵簇箭,扳動扳機時,機括發出清脆的“咔嗒”聲,“俺在機括里加了個青銅滑輪,省力不說,射程比原來多了五十步!昨天試射時,三百步外的榆木靶,一箭就穿了個窟窿!”
說話間,一名工匠扛著支長矛跑過來,矛尖泛著幽藍的光。“殿下,這是滲了錫的矛頭,比尋常鐵矛硬三成,劈砍時不易卷刃。”工匠遞過長矛,柄上還纏著防滑的麻繩,“趙師傅說,給機動部隊用正好,馬戰時能捅穿兩層皮甲。”
李瑁接過長矛,掂了掂分量,忽然想起秦武昨日的奏報,說吐蕃騎兵的甲胄比去年厚了半寸。“再把矛尖磨得更尖些。”他指著矛頭的側棱,“開兩道血槽,刺入后能放血,讓敵人更快失去戰斗力。”
趙二柱連連點頭,在地上用炭筆飛快記下:“俺這就讓鐵匠改!對了殿下,蘇工那邊送來了新的投石機圖紙,說是加了個活門,能一次投三個石彈,您要不要看看?”
軍械庫的另一側,蘇明遠正蹲在地上,對著一堆木構件比劃。他改良的投石機模型比原來矮了半截,底座卻寬了不少,配重箱上鉆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殿下您看,”他指著那些小孔,“配重箱里可以裝不同分量的石塊,輕的投得遠,重的砸得狠。上次在隴右試筑城寨時,發現矮些的投石機更適合守城,不容易被敵人的箭射著。”
李瑁俯身看著模型,忽然注意到牽引繩用的是麻繩,不由得皺起眉:“換成鐵鏈。”他語氣篤定,“麻繩遇潮會松,鐵鏈更靠譜。讓鐵工坊趕制五十條,每條用十二環連環扣,斷了一環還能接著用。”
蘇明遠趕緊在圖紙上標注:“臣這就去辦。對了,城寨的箭樓也改了樣式,每層都開了三排箭窗,既能射箭,又能往外扔火油桶。秦將軍說,等城寨建好,要帶機動部隊在里面演練半個月。”
離開軍械庫時,日頭已升到半空。李瑁沿著朱雀大街往軍營走,路邊的空地上,一群士兵正圍著個戴幞頭的老者,聽他講解沙盤上的地形。老者手里的木桿指著一處山谷,谷口畫著道弧形的線。
“那是原安西軍的參軍王仲文,”隨行的魏叔玉低聲介紹,“他在西域待了三十年,熟悉大小七十多條山道,秦將軍特意把他請來教士兵認地形。”
李瑁走上前時,王仲文正講到蔥嶺的風口:“……那里的風最是邪性,正午時能把人吹得站不住腳,可到了傍晚就停了。大食人的騎兵要是從那邊過,咱們就在風口兩側埋伏,等風停時突然殺出,保管他們首尾不能相顧。”
士兵們聽得聚精會神,有個年輕的騎兵忽然問:“王參軍,要是遇上沙塵暴怎么辦?咱們的馬會受驚啊。”
王仲文笑了笑,從懷里掏出個布包,里面是幾塊黑色的礦石:“這是磁石,磨成粉混在馬料里,能讓馬鎮定些。當年我跟著薛仁貴將軍打大非川,全靠這東西,馬在沙暴里都能走直線。”
李瑁看著沙盤上插著的小旗——紅色代表大唐軍隊,黑色代表吐蕃,藍色代表大食,密密麻麻插了一片。他忽然想起柳明月的斥候營傳回的消息,說大食軍隊正在疏勒城外練習攻城,用的是從波斯學來的云梯。
“讓王參軍把西域的地形畫成圖譜,每個士兵發一份。”李瑁對魏叔玉吩咐,“再讓柳明月派些斥候來,跟王參軍學認駝馬腳印,什么時候能從腳印深淺看出敵軍人數,才算合格。”
軍營的校場上,秦武正指揮士兵演練陣法。三千名騎兵排成三列橫隊,馬蹄踏在地上,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第一隊士兵舉著盾牌,第二隊用長矛,第三隊挎著弩箭,變換陣型時像塊巨大的鐵板,嚴絲合縫,沒有一絲混亂。
“殿下!”秦武策馬奔來,鎧甲上的銅片在陽光下晃眼,“這是新練的‘疊浪陣’,遇敵時先用弩箭射,再用長矛捅,最后騎兵沖鋒,三波下來,再硬的陣腳也能沖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又一口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一口田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