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口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5章 多元共生繪江湖,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又一口田,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淮州重建的夯土聲還在耳畔回響,李瑁已站在總壇議事堂的地圖前,指尖落在西北邊境的賀蘭山脈。那里用紅筆圈著幾個名字:突厥、回紇、吐蕃……標注旁密密麻麻記著小字,是海外事務部搜集的各民族風俗——“回紇善馬術,以狼為圖騰”“吐蕃習密宗拳,喜以青稞酒待客”“突厥牧民多練摔角,勝負以敬茶為禮”。
“盟主,西域分壇送來的節令信上說,回紇的‘鷹揚門’近日要辦‘走馬會’,邀請周邊部落較技。”秦風捧著信箋,語氣里帶著幾分興奮,“他們還特意提了,想請聯盟派弟子去觀禮,說是‘見識過大唐江湖的氣度,才知何為真正的俠義’。”
李瑁想起上月淮州重建時,有個從西域遷來的回紇工匠,用他們族里的“羊毛氈加固法”幫災民蓋房,那氈子浸過桐油,雨水半點不漏。當時那工匠笑著說:“我們草原的法子,配上你們漢人的石灰,就像馬配好鞍,更管用了。”
這話讓他心頭一動。江湖之大,本就不止漢家一派。突厥的摔角剛猛,吐蕃的密宗拳靈動,回紇的馬術精湛,這些都是江湖的血肉。此前聯盟忙著護民、救災,如今根基漸穩,正該讓各民族的江湖智慧匯到一處,像淮州的“魚骨墻”那樣,相互支撐,才更顯大唐江湖的氣象。
“回信給鷹揚門,”李瑁提筆在信上批注,“不僅要去觀禮,還要帶著誠意去。讓文宣部準備些《江湖圖志》的西域版,把咱們護民、重建的故事畫進去;護民部選十個精于騎射的弟子,帶上百藝堂新制的‘連發弩’——不是比斗用,是送給他們防備馬賊的。”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地圖上的各族聚居地,忽然拍板:“索性在長安城外辦一場‘各族江湖文化節’,請突厥的摔角手、吐蕃的舞者、回紇的騎手都來,咱們漢家的門派也拿出壓箱底的本事,讓天下人看看,什么叫‘一家江湖,萬種風情’。”
消息傳出,江湖頓時熱鬧起來。吐蕃的“雪山派”派使者送來密信,說要表演“飛繩渡澗”——用牦牛毛編的繩索,舞者在繩上翻轉如蝶;突厥的“黑石部”首領親自帶了二十名摔角手,說要和漢家拳師切磋“不用蠻力的巧勁”;連遠在嶺南的俚族“蛇形門”都派人來,說要展示“以蛇形練氣”的獨門心法。
籌備期間,李瑁特意讓人在文化節場地中央搭了座“同心臺”,臺基用各族的特色石料砌成:漢白玉、回紇的墨玉、吐蕃的彩石,拼接處刻著各族的圖騰,遠遠望去像朵綻放的花。文宣部的弟子們則忙著制作“風情展牌”,用圖畫介紹各族的武學淵源:“突厥摔角源于狩獵,講究借力打力”“吐蕃密宗拳結合誦經,以意導氣”。
開幕那日,長安城外的廣場上人山人海。漢家百姓踮著腳看回紇騎手在馬上倒立,吐蕃孩童圍著俚族的蛇形拳師驚嘆,突厥漢子拍著護民部弟子的肩膀,用半生不熟的漢話問:“你們的連發弩,真能一次射五支箭?”
李瑁與各族首領共登觀禮臺。他身邊的回紇鷹揚門門主握著他的手,指著場中表演的少年:“那是我最小的孫子,練的是你們漢家的‘梅花樁’,配上我們的馬術,在馬上樁上都能站穩!”
話音剛落,場中響起一陣喝彩。只見那回紇少年騎著白馬,在移動的木樁上騰挪跳躍,馬蹄踏樁如履平地,招式里既有漢家武術的靈巧,又有草原馬術的灑脫。少年躍下馬背時,特意對著觀禮臺行了個漢家抱拳禮,又敬了個回紇的撫胸禮,引得滿場掌聲。
“好一個兼容并蓄!”李瑁撫掌贊嘆,轉頭對身邊的吐蕃雪山派掌門說,“貴派的‘飛繩渡澗’若是配上百藝堂的‘滑輪’,定能讓繩索更穩,舞者也更省力。”
雪山派掌門眼睛一亮:“李盟主說得是!我們的繩索雖堅韌,卻怕受潮,若是用你們漢家的桐油浸泡,再裝上滑輪,說不定能橫跨瀾滄江呢!”
場下的切磋更是精彩紛呈。突厥摔角手與漢家拳師約定“只比技巧,不點穴傷人”,摔角手看似兇猛的撲擊,被拳師以“太極云手”輕輕化開;拳師的直拳剛出,摔角手已順勢一絆,兩人同時倒地,卻都笑著扶起對方,以茶代酒,稱兄道弟。
最動人的是“共制兵器”環節。漢家鐵匠、突厥鍛工、吐蕃銀匠圍在一個火爐旁,要合力打造一把“同心刀”。漢人鐵匠負責鍛鋼,突厥鍛工用他們的“冷鍛法”讓刀刃更堅,吐蕃銀匠則在刀柄上鑲嵌彩石,刻上各族的吉祥語。刀成之日,李瑁親自執刀,劈開一根木樁,木屑紛飛中,刀柄上的“和”字格外醒目。
文化節過半時,突然下起了小雨。俚族蛇形門的拳師們卻興致不減,說要表演“雨中練氣”。他們赤著腳在濕滑的場地上游走,身形如蛇,吐納間竟讓雨水在周身凝成水珠,不沾衣袍。漢家的“清風觀”道長看得入迷,上前請教:“貴派吐納之法,可否與我派的‘吐故納新’結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又一口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一口田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云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