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夢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章 機遇初現,何以為民,好故夢心,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縣政府辦調研組和陳默離開后,青林鎮的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的節奏,被“三提五統”的沉重任務和瑣碎的日常事務所填滿。但李騰的心境,卻與以往大不相同。那張寫著縣政府辦電話號碼的紙條,像一粒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持續蕩漾著漣漪。陳默那句關于“鄉鎮企業改制試點”的提示,更是在他腦海里反復回響,如同遠方傳來的一聲隱約鐘鳴,預示著某種變革的可能。
他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和閱讀各級關于鄉鎮企業發展的文件和政策,雖然青林鎮能看到的資料有限,大多是些泛泛而談的指導方針,但他努力從中捕捉風向。同時,他更加留意鎮里幾家集體企業的狀況。利用跟隨王守禮主任或自己下村的機會,他多次去過鎮東頭那家半死不活的石灰窯,也去過街尾那幾家只有三五個人、設備陳舊的家庭式木器作坊。當然,他去得最多的,還是那個幾乎處于停產狀態、他曾為之寫過調查報告的竹編廠。
竹編廠的衰敗,是青林鎮鄉鎮企業發展困境的一個縮影。廠區里雜草叢生,廠房破敗,僅有的幾臺簡陋編織機也蒙著厚厚的灰塵。幾個老師傅偶爾還會來,坐在門口,用傳統的手工藝編些籃筐、簸箕,但銷路寥寥,只能堆在角落里落灰。廠長是個老實巴交的中年人,除了唉聲嘆氣,向上級要補貼,似乎也拿不出什么辦法。
李騰和老師傅們聊天,聽他們說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林鎮的竹編產品如何暢銷附近幾個縣,甚至一度出口換取外匯的輝煌往事。老師傅們渾濁的眼睛里,偶爾會閃過一絲追憶的光彩,但隨即又被更深的無奈所取代。“手藝沒人學了,花樣也老了,賣不上價嘍。”這是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
李騰記起陳默說過,青林鎮工業基礎薄弱,可能不是改制試點的首選。這話是事實,但也像一根刺,扎在了他的心上。難道青林鎮就只能這樣一直“薄弱”下去嗎?守著滿山的翠竹資源,卻讓曾經的優勢產業凋零至此?一種不甘心的情緒,在他心中滋長。
他開始結合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和閱讀政策的思考,進行更深入的琢磨。改制,不僅僅是改變所有制,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機制、技術和市場觀念。青林鎮的竹編廠,底子薄,負擔輕,如果能夠找準方向,或許反而能成為一條“小船好掉頭”的試點?
一個念頭逐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他決定寫點東西,不是那種應付差事的匯報,也不是充滿想象卻無根基的“小說”,而是一份真正立足于青林鎮實際、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的內部參考材料。
這個想法讓他有些興奮,也有些忐忑。他清楚自己的身份,一個剛來不久的小辦事員,寫這樣的材料,是否僭越?是否會再次引來如錢衛東那般“好高騖遠”的批評?
猶豫再三,他還是決定動筆。他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躲在自己的小宿舍里,就著昏黃的燈光,鋪開了稿紙。他沒有寫那些空泛的“重要意義”和“指導思想”,而是直接切入青林鎮竹編行業的現狀。
他詳細描述了竹編廠的困境:技術落后,產品單一,設計陳舊,市場萎縮,老師傅手藝面臨失傳。但他也著重強調了優勢:本地竹林資源豐富,原料成本低;有幾位技藝精湛、熟悉本地竹性的老藝人;傳統手工藝本身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獨特魅力。
然后,他結合從文件和與陳默交流中捕捉到的“改制”精神,提出了幾條具體建議:一是建議對竹編廠進行資產評估,嘗試引入外部資金或能人進行承包經營,或者干脆改組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激發內在活力;二是建議走出去,學習外地先進地區的竹編設計和營銷經驗,開發符合現代審美和生活需求的新產品;三是建議將竹編與本地正在萌芽的生態旅游概念結合起來,開發旅游紀念品,打造“青林竹編”的特色品牌。
他寫得極其認真,每一個判斷都力求有事實依據,每一個數據都反復核對,語言平實,邏輯清晰,重點突出。他給這份材料起了個樸素的標題:《關于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重振青林竹編手工業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寫完最后一個字,已是凌晨。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使命。看著桌上那疊厚厚的、凝聚了他心血和思考的稿紙,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
然而,如何將這份材料遞上去,又成了一個新的難題。走常規流程,必定先到錢衛東副鎮長那里,其結果可想而知。直接交給黨委書記周德海?他又覺得太過唐突,缺乏由頭。
第二天上班,他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趁著辦公室只有王守禮一人的時候,拿著那份材料,走到了主任桌前。
“王主任,”李騰的聲音有些緊張,“我……我利用業余時間,寫了點關于咱們鎮竹編廠發展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想請您……請您批評指正。”他沒有說“匯報”,也沒有說“上交”,用了“批評指正”這個更顯謙遜和學習態度的詞。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喜歡何以為民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何以為民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何以為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好故夢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好故夢心并收藏何以為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