琨玉秋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章 堅守,賺錢是工作,修仙是生活,琨玉秋霜,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晨的薄霧中,明月農場的織錦坊逐漸顯露出輪廓。這是一棟三進四合院,青磚黛瓦,檐角掛著銅鈴,隨風輕響。
月塵帶著《華夏農耕》劇組、游客和記者們穿過爬滿紫藤的月亮門,步入織錦坊。木質結構的作坊里,十二臺木織機排列整齊,織娘們身著月白對襟衫,頭戴銀簪,正專注地操作著織機。
這里既是絲綢的生產地,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月塵撫摸著織機上的木梭,語氣中帶著自豪。
織坊一側,繅絲區熱氣騰騰。幾位農婦正在一口大鐵鍋前忙碌,鍋里的水咕嘟咕嘟冒著泡。
這是傳統的熱釜繅絲法。月塵拿起一個蠶繭解釋道,蠶繭在熱水中浸泡,絲膠軟化后,才能抽出絲來。
他示范了關鍵步驟:選繭,挑出飽滿無破損的蠶繭,剔除次品
煮繭:將蠶繭放入60℃的溫水中浸泡10分鐘
索緒:用竹簽在熱水中尋找絲頭。
抽絲:將絲頭纏繞在絲框上,均勻抽離。
一根蠶絲有多長?一位記者好奇地問。
好的繭能抽到1500米不斷頭。月塵笑道,但我們追求的不是長度,而是韌性——織出來的綢緞要經得起歲月考驗。
織娘阿婆今年七十有八,滿頭銀發,卻眼明手巧。她坐在一臺漢代提花織機前,雙手翻飛如蝴蝶。
這臺織機是按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織機復原的。月塵介紹道,阿婆能用它織出鳳尾妝花緞,花紋從經緯線中自然浮現。
阿婆笑著演示:她左手按壓經線,右手投梭引緯,腳踏踏板控制提花綜片。絲線在經緯間穿梭,漸漸顯現出云紋暗花。
這技藝至少需要十年功底。月塵說,現在年輕人嫌手工太慢,都去工廠了。但機器織的錦緞,缺乏手工的溫度。
織娘們一邊操作,一邊唱起了《織錦歌》:
春蠶到死絲方盡,
玉杼聲聲織錦紋。
經絲緯線穿日月,
織就云霞滿堂春。
歌聲悠揚,與織機的聲交織成獨特的交響。姑娘們穿著親手織就的真絲襦裙,衣袂飄飄,仿佛從古畫中走出。
這效率太低了!一位劇組里的年輕人小聲嘀咕,工廠一天能產上千米布。
月塵耳尖聽到,笑了笑:去年有家服裝集團想收購我們,用流水線替代手工織機。我問他們。
他指著墻上掛著的《韓熙載夜宴圖》復制品:你們能織出畫里這種緙絲嗎?一絲入微,漸變如畫?他們啞口無言?!?/br>
手工織錦的價值不在產量,月塵繼續說,而在于不可復制性。每一寸布料都帶著織娘的心跳,每一幅紋樣都是獨特的藝術品。
月塵帶著眾人參觀成品展示區。
素錦:純色絲綢如流水般柔滑
云錦:金線交織如云霞蒸騰
宋錦:幾何紋樣嚴謹對稱
蜀錦:色彩明麗如錦官城春色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走的絲綢就來自這樣的作坊。月塵指著墻上的地圖,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在長安,不在敦煌,而在這千千萬萬個織機聲里。
一位外國游客觸摸著絲綢樣品,感嘆:在法國奢侈品店,一條真絲圍巾要賣幾千歐元,原來源頭在這里。
參觀結束時,月塵領著眾人看《織錦賦》石碑: 方寸之機,可織天地; 一絲一縷,系乎國脈。 勿以機杼易手工, 莫將速成替匠心。
現代工業化追求標準化、高效率,月塵語氣轉沉,但那些化纖布料、印染花紋,缺乏靈魂。
他指著織娘們的手:繭子磨破手心,絲線勒出血痕,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月塵最后總結:我們不排斥現代技術,但堅持手工藝的尊嚴。就像拒絕轉基因種子一樣,我們拒絕被工業流水線異化。
夕陽西下,織機聲依然未停。劇組拍攝完最后一個鏡頭:阿婆布滿老繭的手在經緯間穿梭,鏡頭拉遠,織錦坊的牌匾在晚霞中熠熠生輝——明月織錦,絲路起點。
第五天,月塵引著《華夏農耕》劇組穿過青石板鋪就的庭院,推開斑駁的烏木門。陽光穿過雕花窗欞,在青磚地面投下細碎光斑。二十余間作坊沿回廊排列,每間都傳出不同的聲響:
漆器坊傳來木胎打磨的聲,竹器坊飄來竹篾劈裂的脆響,陶窯吐著青煙,間或迸出窯變的爆裂音
漆器坊內,漆藝大師秦老正用牛角刮刀在木胎上涂抹生漆。他枯瘦的手指在器物表面游走,漆層薄如蟬翼卻均勻如鏡。
這叫推光髹漆,月塵指著秦老正在打磨的漆盒,生漆要在陰房陰干三年,期間要反復涂刷、研磨,每道工序需三冬四夏
秦老停下手中活計,捧起一個紫砂胎漆器:看這犀皮紋,是生漆在木胎上自然流動形成的肌理。機器噴漆千篇一律,手工推光才能讓漆液與木性對話。
他將漆盒置于陽光下,漆層折射出墨玉般的光澤,隱約可見木胎的天然紋理。
竹器坊里,竹編世家傳人林婆正用蔑刀剖竹。竹筒在她手中旋轉,竹篾如銀絲般劈出,粗細均勻得能穿過繡花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喜歡賺錢是工作,修仙是生活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賺錢是工作,修仙是生活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賺錢是工作,修仙是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琨玉秋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琨玉秋霜并收藏賺錢是工作,修仙是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