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里裝著歷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0章 北魏修塞北長城;酒樓鬧冤家路狹,笑談資治通鑒之南北朝,兜里裝著歷史,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咱得說,馮太后與拓拔宏,這祖孫倆是天降英才,透過歷史長河,我們知道,最終北統南,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跟這祖孫倆改革有著莫大的關系。
南方確實不太給力,實力、智謀、人才什么都不差,就是政權頻繁更迭,伴隨血腥政變,哪個統治者當位,都得將大量精力用于鞏固內部權力,而非北伐統一,導致國策缺乏連續性,國力反復內耗。
北方不同,北魏自從結束了十六國戰亂的局面,將北方統一以后,就在不停改革,實現漢化與民族融合,為統一南北奠定基礎。
每個統治者都在為這件事添磚加瓦。
到了南北朝后期,北方已在人口、經濟、軍事上全面超越南朝,統一成了必然趨勢。
看見北魏強大,高句麗王也是有眼力見的,兩方面都不得罪。
兩面納貢,雙向稱臣,長壽王高璉奉行“事大主義”,既向北魏稱臣納貢,又向南齊遣使朝貢。
關于高句麗咱得說倆句,有個國家,最愛說啥啥都是他們的,大到發明,小到泡菜,就是那個國家,也爭高句麗,爭得死去活來,祖墳都爆炸了!
不過呢,高句麗是東北亞地區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權,有生有滅,建立于公元前37年,滅亡于公元668年,從東晉安帝開始,遣使向晉朝進貢,被封為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麗王、樂浪公。
此后,南朝宋武帝劉裕將高璉王進一步晉封為征東大將軍,過兩年又加封散騎常侍,增督平州諸軍事。
從劉裕的這番操作看,高句麗不就是中國古代史里的一個藩王嗎?要是這么說下去,那……
還是別說了,說回高句麗向北魏納貢。
這時候的高句麗王一直是高璉,他被稱為“長壽王”,在位七十八年,別的君主你也就是聽聽,想活七十八年都挺費勁,別說在位了。
這次進獻的貢品挺特殊,除了常見之物,還有美女和美男。
美女當然是送給拓拔宏的,那美男呢?
不過高璉道行還是不如蕭道成,想的有點淺,馮太后看都沒看,直接送給幾個親近大臣當了門童。
此時北魏朝堂再議另一個重要議題,怎么防范北方柔然和其他北狄!
高閭再次出手,上疏朝廷,道:“北狄兇昧無知,如同禽獸。歷來擅長野戰,不擅攻城。
我們應該從倆方面入手,一時利用其短處,其二遏止其長處。
大魏要想統一天下,必須控制住這個禍患,這樣我們大軍南下,即使他們從后攻來,也無法深入國境。
我朝雖然在北方設置了六個重鎮,但是兵力分散,常被蠕蠕分割,難以相互救援,為此臣建議依照秦、漢時期的邊防策略,在六鎮以北,修筑長城!”
這是個重磅級的建議,朝臣面面相覷,這玩楞可行嗎?得用多少人,得花多少錢?
馮太后微笑不語,坐在珠簾后面不停翻動高大人的折子。
許久,她開口道:“都說說吧?修不修?利弊在哪里?”
高閭搶先一步,又道:“我們可在關鍵地方開辟城門,旁邊再另修建小城,派兵守衛。
蠕蠕不會攻城,在野外上也搶不到多少東西,人吃馬嚼,時間久了,自然退走。”
馮太后道:“我覺得想法挺好的,但是具體需要多大工程,高大人計算過沒有?”
高閭道:“臣粗略估計六鎮防線,東西不超過一千里,所用勞力十萬人足夠,如果順利,一個月就能完成。”
“十萬人?”馮太后自語了一遍。
高閭忙道:“這事,雖然眼下看辛苦勞累,卻可以長治久安呢!太皇太后,陛下,下決心吧!”
馮太后將折子果斷地放在了案幾上,發出了一聲清響,這聲清響直接傳到了拓拔宏的耳朵里。
他頭都沒回,頒下詔令:“修!”
北魏長城應運而生,構建了雙重防御機制,有效遏制了柔然騎兵南下,為大一統,贏得了戰略緩沖期。
北魏的能工巧匠,趕赴北境。
北魏長城絕大部分分布于草原上,因地制宜,采用外側挖壕、內側夯土筑墻的方式來修筑,此后的金界壕也采用了同樣的修筑方式。
拓拔宏還下令將戰國時期趙、燕長城及秦漢長城納入修繕范圍,本來說好的一千里,最后形成跨越河北、內蒙古兩省區的連續防線,并加強了沃野、懷朔等六座軍鎮的再建設,建成了“長城+軍鎮”的立體防御布局。
懵了吧?
長城不是漢族防御草原民族修筑的玩意兒嘛?
北魏自己不就是草原少數民族嗎?
對了,這就是一個奇跡,作為第一個少數民政權修筑的長城,它打破了對長城的傳統認知,也成為北魏“以漢制守邊疆”的標志性象征。
不服能行嗎?
李沖素來擅長建筑,被派了去修長城,做了監工,劉纘可得了機會,沒事就在馮太后身邊晃悠。
這一日空閑,他看天色還早,約了范縝小聚,有些互商項目,劉纘已經打通了馮太后這一關,之后怎么談,他就不管了,那是范縝的活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笑談資治通鑒之南北朝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笑談資治通鑒之南北朝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笑談資治通鑒之南北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兜里裝著歷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兜里裝著歷史并收藏笑談資治通鑒之南北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