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二章 袁崇煥(上),戰遼東,白河蟹,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寧遠,巡撫衙門后堂。
袁崇煥坐在書案后看一份材料——八月的秋老虎發威了,饒是他只穿了件棉中單,兀自熱得額頭冒汗。
材料是左良玉寫的,里面詳細講述了此次兵變的整個過程。
重點是劉孫二人如何串聯作亂,最終叛逃——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出了巡撫自盡這么大的事兒,總要有人頂缸,劉澤清還在的話,他自然該殺;現在叛逃了,左良玉當然更要大書特書,把所有罪責都推到他腦袋上。
滑頭!
領軍打仗不行,推卸責任卻個個都是把好手!
袁崇煥那濃黑的眉毛微微蹙了一下,心中這樣評價道。
一時間他有些走神——他想到了攬功諉過其實不正是大明朝堂的優良作風嗎?尤其是在黨爭中間!
如今閹黨徹底倒臺,急于控制朝政的東林黨巴不得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閹黨頭上,當然同時也把所有的功績都攬到自己身上。
在遼東這里表現的最為明顯——別人不知道,可他袁崇煥卻是清清楚楚,正是魏忠賢的推薦,孫承宗才得以取代有閹黨背景的王在晉經略遼東,一洗廣寧之敗的頹勢,拓地數百里,建起了寧遠和錦州兩座堅城。
正是有了這兩座堅城,他袁崇煥才能在寧遠一戰中擊傷老奴酋,聲名鵲起。
所以袁崇煥對于魏忠賢還是很有好感的,當初為其修生祠固然有隨大流的原因,卻也不乏真心感激之意。
可現在隨著魏忠賢的死,事情卻一下掉了個個兒——孫承宗出任遼督成了東林黨努力的結果,而魏忠賢反倒變成了竭力阻止的最大的絆腳石!
想到這里,袁崇煥不由得搖了搖頭,沒法子,這便是政治斗爭,沒有真與假、沒有對與錯,只有兩個字:利益!
這一點,袁崇煥老早就看明白了——對他而言,入閣是他的終極利益;只要能幫助他入閣,站到人生的最高峰,讓他做什么事兒都可以!
所以他才會在寧錦之戰后不惜以自請去職洗清自己閹黨的嫌疑,避開東林黨的打擊和清洗,繼而轉投張溥門下,為自己披上一件東林黨的外衣——張溥乃是東林黨的后起之秀,風頭正盛,人脈極廣,隱隱有領袖東林的架勢。
正是有了張溥的大力相助,他袁崇煥才能這么快復出,而且是這么風光的復出:“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欽命總督薊遼、兼督登萊、天津等地軍務”,這可比他的恩師孫承宗更上了一層樓!
入閣,僅一步之遙了!
當然,張溥的幫助不是白給的——天下可沒有白吃的午餐。
現在,張溥的承諾已經兌現,接下來就該看他袁崇煥的表演了。
想到后宅箱子里張溥那封信,袁崇煥便有些鬧心,濃黑的眉毛再次皺了起來——若不是自己出身太低,何至于做這等見不得人的政治交易?
是的,袁崇煥每每回顧自己這不到十年的短暫仕途,最讓他慨嘆的,便是出身太低——和他恩師孫承宗的榜眼出身不同,他不過是區區“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他到今天都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在鹿鳴宴上遭受的屈辱!
金殿傳臚的第二天,他們乙未科所有進士齊聚鹿鳴宴,席間當同桌的那名二甲第六名喝得醉醺醺的吹噓他的未來仕途——如何入翰林院、如何轉任六部、如何最后入閣時,不諳世事且也喝得差不多的袁崇煥不以為然的宣稱,入閣算什么,我不僅要入閣,還要當首輔!
此言一出,滿桌的同年無不轟然訕笑,繼而引發了全場此起彼伏的嘲笑聲,差點沒把屋頂給掀了。
當那位乙未科探花鄭重其事地走到他跟前說出那句“非翰林不得入閣”時,袁崇煥終于明白自己鬧了個多大的笑話!終于明白了為何全場的同年們都像看白癡一樣看自己了——他一個可憐的三甲進士,這輩子就絕無進內閣的可能!
從那天開始,袁崇煥暗地里發下了重誓,他,這輩子一定要打破“非翰林不得入閣”的成例,入閣為首輔!方能洗刷大庭廣眾之下被數百同年恥笑的羞辱!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目標,所以袁崇煥才在天啟二年,遼、沈、廣寧相繼失陷,關外一片風聲鶴唳之時,單人一騎從山海關到錦州查探地形,繼而回北京,在所有人都怕到遼東任職的風潮里逆流而上,自請領軍守關!
他不怕韃子?不怕死?
不!他也怕,但他知道,越是兇險的地方越容易建功立業,沒有奇功巨勛,他一個區區三甲憑什么入閣?遑論首輔了。
幸而,在山海關他遇到了他真正的恩師——孫承宗。
這位睿智的老人一到山海關便看出了后金崛起太快,實力空虛無力經略遼西的窘境,于是罷逐那些只想著守關自保的庸人,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為核心的抗金戰略,短短數年間興建寧遠城、錦州城,把大明的防線向東北足足推出去了三四百里;同時救活了數十萬遼東饑民,編練了十余萬遼東精兵。
正是有了孫承宗為他打下的堅城利炮的基礎,袁崇煥才能在寧遠、寧錦兩戰皆勝!
寧遠一戰,眾人皆退,袁崇煥獨不退,血書盟誓,獨守孤城兩天兩夜,炮傷老奴酋努爾哈赤,成功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泯不畏死的抗金第一人的形象!
只有他知道,非不畏死,所為者,入閣也!
他成功了!成功的從一個小小的兵備道一躍而成遼東巡撫,實至名歸的封疆大吏!
而今天,他離自己的理想更進了一步了,他需要做的,只是將他恩師的戰略一一實現:
以遼人守遼土,筑城以逼后金——錦州之后,便是大凌河堡甚至廣寧衛;憑堅城利炮消耗后金有生力量,一如寧遠、寧錦之戰;以錢糧接濟蒙古諸部,以蒙古之力削弱后金。
想到這里,袁崇煥有些激動了,放下報告,起身繞室踱步。
恩師的這個戰略到目前為止非常完美,但袁崇煥也知道,越往后難度越大——要筑大凌河堡和廣寧衛兩座城,那就相當于要在后金的眼皮底下插兩顆釘子,皇太極能干?
那么,應該怎么辦呢?
踱著踱著,袁崇煥突然停下了,眼中一下迸發出精光——他想到辦法了!(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