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八章 魁首,大明國士,子率以正,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在大臣們的催促聲中,方孝孺深吸一口氣,緩緩念出了下半闕。 大殿之中一片死寂,所有大臣們都瞪大了眼睛。 一位經歷過前元暴亂的老臣的顫顫巍巍站起身來,哆哆嗦嗦的說道:“一百三十三年,整整一百三十三年了,我漢人終于又有了金聲玉振……” 經歷過前元暴亂的老臣,不止一位,有人附和道:“此詞一掃前元暴戾之氣,開我大明新朝盛世之華風,可謂今夜之魁首矣。” 一些大臣回想起,那段漢人連名字都不配擁有的黑暗歲月,一時間竟然老淚縱橫。 大殿里原本歡慶喜悅的氛圍,不知不覺變得沉重起來。 一些年輕的大臣自然是無法理解老臣們的情感的,比如陳堪,再比如沐晟身后沐昕。 二人瞪著眼睛,一臉懵逼。 好好的節日,怎么還哭上了。 不就是一首詞嗎? 最先開口那位老臣有些哽咽,他朝朱棣拱手問道:“陛下,不知這首念奴嬌,是哪位同僚所作?” 朱棣的臉上也有些感慨,他出生時,恰逢那個動亂時代的末期,彼時朱元璋雖然已經控制了江南地區,但中原大地依舊肆虐在韃子的鐵騎之下。 所以他很能理解這些老臣的心情。 一個民族,從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只能用數字,二七,一六,重八為名,發展到現在能作出這等華麗的詩詞,其過程之艱辛,唯有他們這些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他搖頭:“今日即興應試作詩,紙上并未署有姓名,這首詞是哪位愛卿所作,朕也不知。” 隨后繼續說道:“朕欲定此詞為今夜之魁首,諸卿可有異議?” 一首詞好不好,要看眾人是否認同。 而現在,聽方孝孺念完這首詞的朝臣們,哪怕打心底覺得自己的作品也不差。 但……仍舊有些自行慚愧。 他們的是不差,但這首詞,是真的好。 朝臣們同時應聲道:“臣無異議。” 朱棣將黃玉拿在手上,“如此,還請作出這首詞的愛卿上前來。” 大臣們瞪大了眼睛,大殿之內的大儒不算少,吏部尚書方孝孺與國子監司業劉雄更是在學問一途獨占鰲頭。 國子監侍講曾安,直講博士杜至也是享譽朝野的大儒。 其他大臣同樣飽讀詩書。 沒能寫出作品的朝臣們,下意識的便將目光看向了國子監的大儒們。 但,無論是方孝孺還是劉雄都沒有動作。 國子監的大儒們也是安坐不動。 在所有大臣詫異的目光中,一位少年帶著恬淡的笑容走出了席位。 陳堪:“不錯,正是在下,大明第一文抄公。” 被朝臣們詫異,驚訝的目光注視著,陳堪表示感覺還行,下次要多裝逼。 原來是陳堪! 朝臣們釋然了,如果是陳堪,那就合理了。 他是生在盛世的人,又是大儒方孝孺的學生,能作出盛世的詩詞,不奇怪。 陳堪來到朱棣身旁,朝朱棣彎腰拱手道:“陛下,這首詞,乃是微臣拙作,旨在為我大明即將到來的宏大盛治添上一絲才氣。” 什么叫寵辱不驚,這就是了。 即便做出這樣的大作,依舊沒有一點驕傲的意思。 記著陳堪情分的臣子們,在看向陳堪的目光時,又滿意了幾分。 這是個好孩子。 朱棣也有些驚訝,隨后心里對陳堪更加滿意,不愧是我挑的女婿,我朱棣當真是慧眼識珠! “陳堪,你很不錯。” 得到了朱棣的夸獎,陳堪忍不住朝一旁瞪大了眼睛都朱月瀾扔過去一個挑釁的眼神。 朱月瀾就是見不到陳堪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忍不住翻了個白眼,意思是不過是寫出了一首詞而已,看把你能的。 你咋不上天呢? 陳堪伸著手,但朱棣半天也沒把獎品遞到他的手上。 陳堪心里氣急,這老登不會要反悔吧? 朱棣看著眼前禮儀周到的陳堪,忽然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走下龍椅高臺。 親手將手中的玉佩系到了陳堪的腰間。 系完后,拍拍他的肩膀說道:“朕覺得你是對的,修撰永樂大典的事情,是該提上日程了。” 朱棣的聲音很大,朝臣們很懵,什么永樂大典,為什么我們不知道? 與此同時,武將們的眉頭卻忽然皺了起來,陛下這是什么意思,要重文輕武嗎? 朱棣轉過身,對上了大臣們疑惑的目光,笑道:“陳堪曾給朕上書,希望朕能下令,修撰一部凡書契以來,融合經史子集的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皆備輯為一書。” 聞言,文臣先是一愣,眼神之中爆發出熾熱的目光。心里狂喜不已, 齊齊高呼:“吾皇圣明。” 他們讀書是為什么,是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為了什么,自然是為了教化天下。 如果能主持修撰這樣一部大典,那永樂一朝便能迎來文教之大世。 他們這些讀書人,就能開辟萬世文教之功。 留名青史,指日可待。 他們下意識的將目光暼向陳堪,這小子,是將他們這些讀書人的心思狠狠的拿捏了呀。 與之相反的是,武將們的臉色難看了起來。 洪武時期,洪武爺大肆株連武將,導致了大明的將門的凋零。 若非如此,這個皇位也輪不到朱棣來坐。 現在好不容易新皇登基,并且重新開始重視將門。 如果這永樂大典一修,豈不是意味著他們又要矮上文官一頭? 朱能下意識的就要起身,卻被身旁的邱福一把抓住了袖子。 朱能忍不住朝他怒目而視:“做什么?” 邱福蹙眉道:“冷靜,現在觸怒陛下,不是明智之舉。” 朱能豈能不知在這個時候觸怒陛下會有什么后果,但是一想到武將將來就要被文官壓上一頭他就心焦不已。 大宋距離現在的時間可不算遠,一想到前宋武將們的下場,他就忍不住脊背發涼。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明國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子率以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率以正并收藏大明國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