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4章 懷疑,四合如意,云霓,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564章懷疑第12頁 秦王跟著內侍到了延和殿外等候官家召見。 黃內侍低聲道:“官家正在與兩府相公議事,王爺稍候。” 秦王一臉寬和的神情,點頭應聲。這次回京雖然還沒見到官家,他已經感覺到了官家的冷遇。 往常他歸京,官家要么派內侍到城門外迎接,要么會有賞賜先一步到王府,這次卻什么都沒有。 甚至,他匆匆忙忙入宮之后,也沒能立即見到官家。 多虧這是延和殿,如果早一些在垂拱殿,會有不少官員看到他這般模樣,難免會猜疑官家是不是又開始對他生厭。 畢竟他之前曾被送出宮,官家當著文武百官說過,不再將他當做養子撫育。 也因為這話,他之后的幾年過得還不如一個尋常百姓,整日膽戰心驚,生怕哪一天被扣上謀反的帽子,逃不過賜死的命運。 這是又要來了嗎? 秦王深吸一口氣,等了小半個時辰,大殿的門終于打開,王秉臣和謝易芝走了出來。 “王爺。” “王相公、謝樞密。” 三人見了禮,沒有再說什么,便立即分開來。 秦王聽到消息,夏孟憲的案子,讓兩府相公前后抱病在家,今天一早兩人才一同參加朝會。 雖說刑部、大理寺尚未結案,但兩府相公能夠回到任上主事,已然證明二人沒有被夏孟憲牽連。 對于秦王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夏孟憲案朝廷能到此為止,也就不會牽連更多人。 “王爺,官家召您前去呢!” 秦王點點頭。 淮郡王沒有上前,既然內室只說見父親,他就只能繼續守在門外。 秦王入殿向官家行禮。 “起來吧,”官家神情一如從前般溫和,“此次巡邊如何?” “一切順利,”秦王道,“雖說大梁與西夏已經和談,但戍邊將士每日操練不斷,關隘更是嚴防死守,生怕有奸細混入大梁,不過兩個月間,抓住細作十幾人。” “北齊關隘的兵馬依舊活動頻繁,大梁在北方的堡壘還應仔細修葺。臣以為,大梁與西夏既已和談,可向北調動兵馬,以御北齊。” 官家點了點頭:“你使人送回的劄子朕都看過了,朝廷有向北增兵之意,不過也得得到西北穩固了再說。”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西北的榷場籌備的如何了?” 秦王道:“文正臣已然到任,此人招撫吐蕃、羌族商賈,探聽西夏消息,籠絡邊疆部族和邊民已初見成效。” “不過……邊疆情勢依舊復雜,恐怕榷場開了之后,也少不了爭斗。” 官家道:“兩國休戰了,但各部族依舊爭端不斷,想要走通那條商路并不簡單。” 秦王應聲:“文正臣調動兵馬修鋪官路,不能說幾個月內能讓車馬暢通無阻,至少不會有險峻路段。” 官家道:“文卿不易,朕也只有將此事交給他作為安心。” 路暢通了,能不能將貨物順利送到,就要看商賈的了,畢竟從汴京到榷場這么長的路途,不可能安排邊軍護送。 官家端起茶來喝了一口:“汴京又有妖教聚集,還有商賈勾結朝廷重臣謀私,朕的大梁并沒有表面上那般安生。”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564章懷疑第22頁 秦王立即躬身:“臣愿為官家分憂,追查妖教眾下落,帶兵前往清剿。”他不敢干預邊疆軍政,眼下能做的只有對付妖教,若是官家答應,便是對他還有幾分信任,至少能讓他插手這樁案子。 官家看著秦王,半晌道:“朕有心讓你前去,不過……朕又收到進奏院的奏折,河北路大雨持續多日,朕更憂心黃河防汛之事。” 秦王眼睛微微一跳:“臣立即啟程前去河北路。” “不用你親自前往,”官家道,“但少不了舉薦人前往巡視,你先回去思量思量,讓誰擔任此職最為合適。” 秦王應聲。 官家道:“你一路奔波勞苦,改日朕再傳你入宮。” 秦王躬身道:“官家多注意身子。”說完躬身退出大殿。 淮郡王看到父親出來,立即上前,兩個人還沒來得及說話,黃內侍就跟出來道:“郡王爺,官家傳您進去呢。” 父子兩個目光相對,秦王向淮郡王點點頭。 淮郡王忙抬腳走了進去。 殿門再度闔上。秦王不動聲色地向宮外走去,官家果然懷疑到了他頭上。夏孟憲已然是刑部尚書,為何還要冒險勾結機宜司,收集官員罪證,掌控官吏為他們所用? 即便夏孟憲想要拜相,也不該這般冒險,除非他背后的主子需要朝堂上諸多官員的支持。除了爭位奪權,好像也找不出第二個理由。 現在能夠謀得皇位的人,有許多,他卻是嫌疑最大的那一個。 黃河年年防汛,結果卻都不佳,整個朝廷都知曉,這是一份費力不討好的活計,官家卻交給了他。 如果黃河出事,是不是就能順勢對他加以責罰? 秦王走出宮門翻身上馬,管事上前道:“王爺,咱們要不要等郡王爺?” “不用了,”秦王道,“回府。”他是想知曉官家與鈞哥兒都說些什么,但等在宮門口,不免讓人以為他過于焦躁。 如今已經是這樣的局面,還要緩緩謀劃,重新獲得官家的信任。 …… 延和殿內。 官家將文正臣遞進京的劄子拿給淮郡王看。 官家仿佛不經意地開口:“你以為此事該如何解決?”留下淮郡王,并非真的有政務要詢問,不過為了穩住秦王府。 其實此事樞密院早有劄子遞上來,無非就是增加邊軍護衛商賈。 但兵部又不能調動太多兵馬,當地的廂軍多數要戍衛關卡,再者讓將士與商賈來往密切,難免又會出現謀私之事,大名府的劉衡不就是如此? 所以,并沒有商議出什么良策。 “臣以為,朝廷可以啟用義商,讓他們私底下向朝廷稟告榷場的異動。” 官家聽到這話抬起眼睛,頗有些意外地看著淮郡王。 淮郡王道:“商賈本就能為邊民帶來收益,他們比衙署和邊軍更容易取得邊民的信任。” “義商摸清榷場周圍真正的情形,將確切的消息傳給衙門,再由邊軍抓捕那些試圖擾亂榷場之人,如此便可事半功倍。” 還有一章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