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二十六章 不但收拾你的人,還要告你,九龍奪嫡,我真不想當太子,三山風,小說中文網(wǎng)),接著再看更方便。
殺雞儆猴這招兒確實管用! 可要是反過來,殺只猴子來嚇唬雞,那效果就更絕了! 這回佟國維親自出馬,顏面掃地,反倒讓毓慶銀行的銀子發(fā)放,一下子順暢起來。 沈葉看著場面穩(wěn)住了,就給年進福交 雪落無聲。 歸墟學堂的庭院里,那盞由孩子們親手點亮的燈籠仍在燃燒。燭火微弱卻執(zhí)著,在寒夜里劃出一圈暖黃的光暈,像是一顆不肯熄滅的心臟。阿念坐在檐下石階上,披著一件舊灰袍,袖口磨得發(fā)白,指尖還沾著彩紙碎屑。他望著那團火,目光平靜,仿佛已與整個天地融為一體。 七日歸來,京城未變,人心卻已不同。 宮門緊閉,九重金殿依舊巍峨,可朝堂之上再無人提起“儲君”二字。皇帝病臥三月,群臣爭執(zhí)不休,可無論哪位皇子登臺陳詞,百姓只冷冷看著,不再跪拜。街頭巷尾流傳著一句話:“太子可以換,但心不能死。”這話出自歸墟學堂一個十歲孩童之口,卻被刻上了嶺南的石碑。 阿念知道,風暴尚未過去,只是換了形態(tài)。 夜里,他獨坐燈前,翻開《歸墟心錄》的最后一頁。那里空無一字,唯有幾滴干涸的墨跡,像是書寫者曾在極度痛苦中停筆。他提筆欲寫,卻又放下。有些事不必記錄,因為它們正在發(fā)生。 忽然,窗外傳來輕微響動。 一片雪花飄進屋內(nèi),落地未化,竟凝成一枚小小的銅鈴形狀,靜靜躺在青磚之上。阿念瞳孔微縮??這是壬靈殘念的顯化方式,唯有在極寒與執(zhí)念交匯處才會出現(xiàn)。他緩緩起身,蹲下身去,指尖輕觸那冰晶般的鈴體。剎那間,一段記憶涌入腦海: 那是五皇叔最后一次進入地脈前的畫面。他在歸墟盡頭立下血誓,以自身神魂為引,將九條龍脈的怨氣盡數(shù)吸納。但他并未完全消散,而是留下了一縷意識碎片,藏于“斷命碑林”的最深處,等待被喚醒。而喚醒的方式,正是有人愿意替他承受那一瞬的痛楚。 “你不是來殺我的。”阿念低聲說,“你是來提醒我,契約還未終結。” 話音剛落,銅鈴碎裂,化作一縷黑煙鉆入他的掌心。劇痛隨之襲來,如同萬針穿骨。他咬牙撐住桌角,額頭冷汗涔涔而下。這不是肉體的疼痛,而是靈魂被撕裂的滋味??他看見了那些未曾見過的過往:父親臨終前親手燒毀傳位詔書時顫抖的手;母親抱著年幼的自己躲在冷宮角落,聽著外面刀劍交鳴;還有更早以前,第一任帝王封印銅鐘時的那一聲嘆息:“我以為我能掌控它,可最終是我成了它的祭品。” 這些都不是他的記憶,卻是他血脈中的回響。 他知道,壬靈并未真正死去,它只是沉睡了。每一次有人試圖掌控權力、利用恐懼統(tǒng)治他人,它就會蘇醒一分。而如今,大胤雖廢帝制,可新的權力結構已然形成??歸墟評議會掌握律法,地方豪強把持資源,邊境戰(zhàn)事頻仍,民怨暗涌。若有一日,有人打著“秩序”之名行壓迫之實,那扇門便會再度開啟。 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人心深處對控制與安全的貪婪。 天亮時,阿念走出房門,發(fā)現(xiàn)李婉兒已在院中等候。她穿著素色布裙,發(fā)間別著一支木簪,手里捧著一本泛黃的手札。 “這是從飛鷹衛(wèi)密檔中找到的。”她說,“關于‘九龍奪嫡’最初的真相。” 阿念接過手札,翻開第一頁,只見上面寫著: 永昌元年,先帝夢九龍噬心,遂設九龍試煉,欲擇最強者繼統(tǒng)。然術士諫曰:“九子相殘,必生疫煞。”帝不信,執(zhí)意推行。七年之間,九皇子相繼暴斃或失蹤,唯余三人。而后銅鐘現(xiàn)世,壬靈降諭:“汝以親族之血飼我,我予汝江山百年。”自此,每代帝王皆需獻祭一名至親,方能維系國運。 阿念的手指僵住。 原來所謂的“天命”,不過是用親人鮮血換來的茍延殘喘。 “所以……我父親毀掉銅片,不只是為了阻止壬靈復活?”他聲音沙啞。 “更是為了斬斷這個輪回。”李婉兒點頭,“但他知道,只要人們還相信‘必須有人犧牲才能換來和平’,這場噩夢就不會結束。” 阿念閉上眼,腦海中浮現(xiàn)出石塔崩塌那一夜的鏡中幻象??身穿龍袍的自己,雙眼漆黑,嘴角含笑,腳下尸骨成山。那時他以為那是未來的可能,現(xiàn)在才明白,那根本不是未來,而是歷代帝王共同的靈魂烙印,是所有被權力腐蝕者的集體倒影。 他猛地睜開眼,轉(zhuǎn)身走向?qū)W堂后的柴房。 那里堆滿了廢棄的木料和舊書。他翻找出一把鐵錘,又取出一塊未經(jīng)雕琢的石板,開始一下一下地鑿刻。李婉兒默默站在門口,沒有問他在做什么。直到傍晚,石板上的字終于成型: 凡為人上者,當知: 權力非天授,乃眾托。 若背民心,則如朽柱承廈,終將傾覆。 吾等今日立約: 不設帝位,不立儲君,不以血緣定尊卑。 治國者,由民選,任期三年,不得連任。 違此誓者,天下共擊之。 這是《歸墟憲章》的第一版。 當晚,阿念召集歸墟學堂所有師生,以及各地派來的代表??有農(nóng)夫、工匠、女醫(yī)、退役士兵、書院學子。他們在庭院中圍成一圈,篝火熊熊燃起。阿念將石板置于中央,親手點燃一角。 火焰吞噬文字的同時,他朗聲道:“今天,我們不做救世主,也不做神明。我們要做的,是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說‘不’的權利。” 眾人靜默片刻,隨后齊聲應和:“愿守此約。” 就在此刻,北方天空再次裂開一道縫隙,光柱垂落,卻不似上次那般耀眼,反而柔和如晨曦。光芒灑在每個人的臉上,映出堅定的眼神。而在遙遠的極北冰湖,早已沉入寒淵的銅鐘碎片,竟微微震動起來,仿佛感應到了某種古老的共鳴。 但這震動并非復蘇,而是……崩解。 碎片之間的聯(lián)系正在斷裂,每一小塊都在緩慢氧化、風化,最終化為塵埃。千年禁錮的力量,并非毀于雷霆或神兵,而是敗給了千萬人共同的選擇。 三日后,嶺南傳來消息:老婦人點亮的那盞油燈至今未滅,且每日清晨都會自動復燃;江南書院的學生們已將《守心錄》抄送百城,甚至有人冒險潛入皇宮,將其貼在御書房門上;西北軍營中,士兵們自發(fā)組織“巡心隊”,巡查各地是否有強迫百姓祭祀銅器的行為。 與此同時,京城也起了波瀾。 三位皇子聯(lián)名上書,請廢帝號,改國號為“大同”,并提議設立“民議庭”,每省推舉兩名平民代表參與國政決策。此舉震驚朝野,保守派大臣怒斥其“悖逆祖制”,可當他們率衛(wèi)隊前往宮門前抗議時,卻發(fā)現(xiàn)街道兩旁站滿了沉默的百姓。他們手中沒有武器,只舉著一只只紙燈籠,燈火連綿數(shù)里,宛如星河落地。 沒有人喊口號,沒有人動手,但他們的眼神說明了一切:我們不會再讓任何人替我們做決定。 一個月后,《歸墟憲章》正式頒布,大胤更名為“大同聯(lián)邦”,皇帝退居為名譽元首,實際權力移交民選評議會。阿念拒絕出任任何職位,只請求保留歸墟學堂,并允許每年冬至舉行“心燈祭”??那一天,全國孩童都要親手制作燈籠,寫下心愿,然后當眾點燃,象征驅(qū)散內(nèi)心的恐懼。 那年冬至,阿念再次來到極北冰湖。 湖面結著厚厚的冰層,寒風刺骨,可他卻脫去外袍,赤足踏上冰面。他從懷中取出一本薄冊,正是《不做惡魔的好人》的初稿。他輕輕打開,一頁頁撕下,投入隨身攜帶的火盆中。 “我不是什么英雄。”他對虛空說道,“我只是比別人多怕了一會兒。正因為怕,我才懂得,真正的勇氣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明明害怕,stillchoosetostand” 火焰吞沒了文字,灰燼隨風飄散。 就在最后一張紙燃盡的瞬間,冰層之下傳來一聲極輕的嘆息,像是某種古老的存在終于釋懷。緊接著,整片湖泊開始發(fā)光??不是反射月光,而是從內(nèi)部透出淡藍色的微光,如同無數(shù)螢火蟲在水中游動。那些光點緩緩上升,穿透堅冰,升入夜空,最終匯成一條流動的星河,橫貫天際。 傳說,那是壬靈最后的告別。 它曾是恐懼的化身,是利用人類弱點滋生的災厄,但它也是被背叛、被遺忘、被誤解的靈魂集合體。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替罪者”。而現(xiàn)在,人們學會了承擔責任,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第二年春,歸墟學堂迎來第一批畢業(yè)生。他們年紀最小的十二歲,最大的不過十六,卻都經(jīng)歷過心淵試煉,直面過自己的黑暗。畢業(yè)典禮上,阿念送給每人一面銅鏡牌,背面刻著一行小字: 你不是容器,你是選擇者。 其中一個少年舉起鏡子,忽然驚呼:“快看!” 只見鏡面上浮現(xiàn)出一行新字: 謝謝你,讓我終于可以說:我不想當神。 全場寂靜。 片刻后,掌聲雷動。 多年后,史官修撰《大同紀事》,在卷首寫道:“自九龍之路斷絕,銅鐘湮滅,天下再無宿命之說。然世人皆知,有一人曾立于歸墟之巔,手握重啟乾坤之力,卻選擇了放手。其名不載于玉牒,不列于宗廟,然其影長存于萬家燈火之中。” 而在民間,每逢節(jié)日,孩童們?nèi)詴鹨皇坠爬系耐{: 九龍騰云去, 銅鐘葬寒淵。 不見真天子, 只聞笑語喧。 誰持心燈來? 是我阿念哥。 他不坐金殿, 只教我們會說“不”。 某一日,一位旅人路過歸墟學堂舊址,發(fā)現(xiàn)這里已變成一座圖書館。館前立著一塊無名碑,上面沒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只手工折成的紙燈籠,用紅繩懸掛在石碑頂端,隨風輕輕搖晃。 旅人問守館的老者:“這燈籠為何不點燃?” 老者微笑:“因為它本身就是光。” 暮色四合,晚風拂過,那只燈籠輕輕擺動,投下長長的影子,仿佛在向整個大地揮手致意。 而在某座深山的小屋里,白發(fā)蒼蒼的阿念正坐在爐火旁,教一個小女孩折燈籠。她是他收養(yǎng)的第七個孩子,父母死于舊時代的權斗,但她眼神清澈,毫無仇恨。 “爺爺,為什么我們要折這么多燈籠啊?”小女孩一邊折一邊問。 阿念停下動作,看著跳動的火焰,輕聲說: “因為世界上有兩種光。一種是太陽給的,誰都能看見;另一種是心里生出來的,只有不怕黑的人才會有。我們折的不是燈籠,是我們心里不肯熄滅的那一小團火。”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忽然抬頭:“那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忘了這些故事呢?” 阿念笑了:“那就讓他們重新講一遍。只要還有人愿意說‘我不想’,故事就不會結束。” 窗外,啟明鐘再次響起。 這一次,不再是催促上朝的號令,而是提醒世人:新的一天開始了,你可以重新選擇如何活著。 風起,燈火搖曳,照亮了屋內(nèi)兩張臉龐??一張蒼老,一張稚嫩,卻同樣明亮。 而在遙遠的地底深處,最后一片銅鐘殘骸悄然化為塵土,隨地下水流入江河,最終匯入大海。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九龍奪嫡,我真不想當太子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小說中文網(wǎng)只為原作者三山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山風并收藏九龍奪嫡,我真不想當太子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