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賊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章 正道不孤啊!,天啟大明,破賊校尉,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60章正道不孤啊! 看到左光斗吃驚的樣子,楊漣嘴角不由地浮現出得意的笑。 咳嗽兩聲,神情肅穆鄭重,頭微仰,目光堅定有神,就像昨日在曲江給三秦學子指點經義制文一般。 「共之,你我都知道,陜甘是苦旱之地,土地貧瘠,出產匱乏,百姓多疾苦。尤其是這幾年, 天災不斷,各地有貪官污吏橫行,民不聊生! 如梁國富這般士紳,飽讀經義,通曉天理,遵循正道,一心想為桑梓父老們謀福利。 左思右想,只能行邊貿之舉,把糧食丶茶葉丶絲綢等貨物賣給關外蒙古人,換回皮毛良馬香料等貨,轉手再販賣獲利,然后搭橋修路丶濟弱扶危丶造福鄉里,廣開學校丶移風易俗丶教化百姓。 此等難道不是利國益民之善舉嗎?」 左光斗無語了。 他做過幾任地方官,又是那種沉得下心,深知真正民情的人,深知地方士紳是什麼德性。 確實有真心實意的善人,真金白銀地行善舉。 但是大部分士紳卻毫無善心,搭橋修路丶廣開學校,甚至是搭棚施粥丶救災活民這樣的善事, 他們只會利用自己的聲望牽個頭,鬧出大動靜,裝模作樣地捐出善款做藥引子,然后或自愿或逼迫各村各鎮平民百姓們捐錢捐糧, 等捐得七七八八,胡亂修一下,隨便熬點粥,然后士紳捐出的錢糧如數奉還,百姓們的就含著眼淚分掉。 不僅能撈個好名聲,還能白得一筆錢。 別的不說,這些士紳能夠勾結縣衙的書辦胥吏,把上面撥下來的救災錢糧分掉,或以次充好調包,或直接吞沒。 你相信他們會真心行善舉? 同理,梁國富這些士紳信誓旦旦地說他們違禁走私,完全是為了籌集錢糧去造福鄉里父老們。 你信嗎? 偏偏楊漣深信不疑左光斗很了解自己的這位同科舊友。 剛直不阿,執頑固,說不好聽就是一根筋。 這種人脾氣來了,連命都舍得,就要跟你爭個明白! 他屬于刻苦讀書,卻把腦子讀死了。他深信書里講的那些圣人道理,堅信只要人人踐行,就能天下大同。 他深信只要讀過圣賢經義,知曉天理公道的人就一定是好人,是道德君子! 左光斗看著楊漣的雙目,看到散發出的悲憫憐惜。 左光斗知道自己的這位同科舊友出身貧寒,小時候為了讀書,真的什麼苦都吃過。所以他確實同情百姓,想幫他們擺脫疾苦。 但楊漣腦子里只有圣賢道理,認為只有遵循經義天理,就能幫百姓們擺脫疾苦。 所以他最好哄騙! 只要抓住楊漣的弱點,編出一套為國為民丶又能自圓其說的說辭來,以飽讀圣賢經義的儒生名士身份講出來,他一定會信。 左光斗不死心,想把同科舊友從某種虛幻的迷霧中拯救出來。 「大洪,不管如何,梁國富等人還違禁走私鐵器藥材,甚至兵甲給蒙古人。蒙古人拿著這些利器,寇邊破關,抄掠地方,讓陜甘寧夏百姓家破人亡,生靈涂炭啊!」 楊漣長嘆一口氣,一臉的悲天憫地, 「這是羈置蒙古人的無奈之舉。」 「羈置蒙古人的無奈之舉?」 左光斗不知道梁國富等人又給楊漣灌了一碗什麼迷魂湯。 「是啊,蒙古人皆為蠻夷,不識天理,不懂禮義廉恥,唯利是圖梁國富等人違禁走私絲綢茶葉和鐵器兵甲,也是羈置他們的手段。 有了這些東西,蒙古人心滿意足,也就不會揮師寇邊,破關抄掠了。 你看隆慶年間,前輩鑒川公(王崇古)開大同關,與俺答汗丶三娘子結好,自此土默特部不再南下抄掠。 建奴逞兇,就是奸侯進讒言,封閉遼東邊關,禁絕邊貿,建奴惱羞成怒,窮兇極惡之際興兵作亂,肆虐遼東,這些都是教訓啊!」 楊漣越說越激動:「梁國富等人一心造福鄉里,為國為民。王家楨丶洪承疇等人卻顛倒黑白, 指鹿為馬,意欲何為? 還不是想把持邊貿,獨占商利, 名為為國鋤奸,實則橫徵暴斂丶巧取豪奪! 此等不公之事,我為何不挺身而出!」 左光斗徹底無語,也完全放棄拯救楊漣的想法。 還是尊重別人的選擇吧。 楊大洪并不是奸無恥之輩,人家也是有信念理想之人,只是他掉進了別人針對他精心構織話術陷阱里,深信不疑。 左光斗不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掉進去過? 為自己和楊漣構織的這個話術陷阱的人,會是誰? 高攀龍? 或許吧。 或許有可能他跟自己和楊漣一樣,也是被精心構織的一個,現在陷在里面深信不疑。 趙南星! 左光斗心里慢慢清晰起來。 楊漣看到左光斗「無言以對」,便趁勝追擊。 「共之,我找你正好有一件事。」 「什麼事?」 「前些日子,我聽聞延綏巡撫洪承疇,拿著制置司西北局的鈞令,派人去山西蒲州,意圖接管解池鹽場,被河東都轉運鹽使司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只是洪承疇這些奸侯小人不會輕易放棄,定會上疏彈劾河東鹽司,顛倒黑白,攻計鹽司堅守職責之舉。 我聽聞后義憤填膺! 洪承疇這些小人,吃相太難看了! 陜甘寧夏的鹽池鹽井強行占了去,中飽私囊不說,現在還越境把手伸向山西解池! 此等亂政不除,此等貪鄙臣不除,國將不國,民不聊生啊!」 左光斗臉色變了變。 皇上決定把各處鹽政收回「國有」,以官辦形式專司鹽政,進而以鹽稅囊助九邊糧。 左光斗初聞此政,也覺得是亂政。 可是在延安知府任上,協助巡撫延綏兼寧夏的洪承疇,辦理過榆林鎮和寧夏鎮的糧后,才逐漸明白真相。 此前國朝鹽政亂象縱生,積弊累累,黑得不能再黑, 一千五百萬兩鹽稅銀子,朝廷能收到一百五十萬兩已經是阿彌陀佛,其馀一千三百五十萬兩銀子被鹽政官員丶地方縉紳世家,以及方方面面的各路人馬瓜分乾凈。 所以九鎮邊軍餉銀一欠再欠,揚州十大鹽商卻富可敵國,蒲州汾陽盡出豪族 現在皇上新鹽政,再浪費,朝廷能把一千五百萬兩鹽稅銀子收上來一千二三百萬兩,就算拿出來一半,六七百萬兩銀子給邊軍發餉銀,都足以讓數十萬邊軍士氣大振,軍心穩定。 看明白這些問題的本質后,左光斗逐漸贊同皇上的新鹽政,進而開始贊同其它新政。 這些才是利國益民的良策! 現在聽說楊漣要拉著自己上疏彈劾,阻止西北局接管河東鹽司,收解池鹽場,左光斗心里五味俱雜。 他堅信楊漣是真心為國為民, 但是很可惜,楊漣堅持的,愿意用生命去維護的那條道路,可能是錯誤的。 當初,自己也堅持著這條路。 現在,他看清楚了前方,走到另外一條正確的道路,而楊漣還在堅持著那條老路。 在左光斗看來,此時的同科舊友,就像是一頭被蒙著眼睛,被人慫漁唆使向前走的驢子,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卻顯得有些可悲可憐。 左光斗等楊漣慷慨陳詞說完,沒有出聲反對,只是說:「大洪兄,此事關系重大,我需要好好考慮一下。」 沒錯,彈劾王家楨丶洪承疇這兩個在陜甘胡作為非丶倒行逆施的侯臣,確實不是小事,需要好好考慮,至少要把罪名想好。 楊漣相信一起蹲過詔獄的戰友左光斗,欣然道:「沒問題,我暫且等兩日,等你考慮好了,我們再聯手上疏,一起除暴安良,為國鋤奸!」 楊漣回去后,冥思苦想了半天,到了晚上揮毫寫下一篇雄邁豪壯的彈劾疏文,洋洋灑灑千馀字,遍數王家楨丶洪承疇等侯臣在陜甘種種罪行: 楊漣在疏文里進一步指出,由于這幾個侯臣的亂政,陜甘已經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士紳怨聲載道,邊軍更是軍心渙散,士氣低落。 他在疏文后半部分大聲疾呼,王家楨和洪承疇是他勘查出來,陜西最大最壞的兩個貪官劣吏, 再任由他們橫行亂政下去,陜甘將烽火遍地,不復為明土。 楊漣結尾血泣皇上,立即將王家楨丶洪承疇等侯臣斬首,傳陜甘寧各州縣,撤罷西北局這不符祖制朝律的有司,廢除西北局這一年來的種種暴征橫斂丶魚肉百姓丶與民爭利的苛政 楊漣放下毫筆,小心地吹乾草稿上的墨跡,又反覆讀了十馀遍,邊讀邊修改,一直改了兩天, 改到他心滿意足。 這才拿出正式紙張,按照格式工工整整譽寫一遍,簽上畫押,蓋上官印,成為一封正式上疏。 自己親筆抄寫了十馀份,又叫書吏把上疏草稿抄寫了二十馀份,簽上名字,蓋上私章,親近的如趙南星丶高攀龍等師長,寄親筆抄寫的上疏附件,其馀親朋好友就用書吏抄寫的附件,再附上一封親筆簡訊,裝進信封,一一寄出去。 忙完這些,楊漣發現三天過去了,而左光斗卻依然沒有回信給自己。 叫人去問,才知道左光斗昨天辦好了事宜,已經回延安去了。 聽到仆人的回覆,楊漣坐在書房里失落了半天。 左共之,你太叫我失望了! 你變了! 你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臨陣脫逃了! 你不配做景逸公的學生,不配是東林黨人,也不配被天下儒生士子敬仰! 楊漣心痛不已,幾乎不能呼吸。 他實在想不明白,曾經跟自己一起彈劾閹黨,愿意為天理正義付出生命的戰友,為何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肯定是在延安府就任地方官,被瑣事俗務糾纏,消磨了心志,變得庸俗世俗起來,然后接受了那些名為救危扶傾丶實為顛覆乾坤的異端邪說: 肯定是這樣! 楊漣決定寫封信,好好罵一罵左光斗,他還幻想著把自己的好戰友罵醒,迷途知返。 「老爺,韓管事來了。」 「暗算」過韓棟的楊府門房老者進來慢騰騰稟告。 楊漣依然保持著廉潔儉樸作風,家里沒有幾個家仆丫鬟,夫人詹氏帶著兒媳和丫鬟親自紡紗織布,洗漿衣物,下廚做飯。 楊之易一家住在另一個院子,除了讀書,還需要幫忙去買菜賣柴,有時候還要幫忙劈柴燒火 老者一家四口都在楊府為仆, 老者做門房,兼臨時采買,兼信使。 老婦做廚娘兼粗使健婦。 女兒做丫鬟,兒子做小廝兼跑腿。 「快請來。」 不一會,韓棟興沖沖地走進來,他面帶喜色地拱手道:「大洪先生,小的不負使命,這幾日聯絡了三秦縉紳十一人,都是侍郎以上致仕,名士二十九人,都是進士出身: 他們聽聞大洪先生的義舉,同仇敵氣,愿意與先生聯袂上疏,一起彈劾西北局和王家楨丶洪承疇兩個臣!」 「好!」楊漣欣然大喜,撫掌叫好。 他滿臉漲紅,雙目盡赤,流著淚水大聲吼道: 「看來三秦父老苦侯臣苛政久矣! 正道不孤啊! 而今我等正義之士聯手,定能鏟除苛政,將侯臣正法! 三秦百姓定會苦盡甘來,再逢春霖!」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天啟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并收藏天啟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