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小农民在线阅读-神医小农民在线阅读,花季的安妮在线阅读,大唐乘风录在线阅读,黑道悲情3在线阅读

破賊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八章 傳教士,你們要好自為之,天啟大明,破賊校尉,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68章傳教士,你們要好自為之
福建福清城朱紫坊芙蓉園。
這是前首輔葉向高的別業,今日這里絲弦聲聲,樂曲飄飄,好不熱鬧。
過往的百姓聽到聲音忍不住抬頭看去,站在那里羨慕地議論兩聲。
「葉相國府上又在設宴?」
「好像是,你看進去的都是我們閩地的進士舉人老爺。」
「真是羨慕。讀好書還真是能魚躍龍門,搖身一變成老爺,家里族里跟著沾光,榮華富貴,高人一等啊:
回去后一定要叫我家大小子好好讀書,膽敢懈怠,腿給他打斷。」
「他們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葉相國家以前多窘困,當年鬧倭患,老太夫人躲兵禍,顛沛流離,還是在茅廁里把葉相國生下的。
家里的宅院,被大火燒得乾凈,一窮二白后來葉相國中試,官越做越大,于是什麼都有了,成了我們福清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
「讀死書沒用的,還得有天賦。葉相國,還有那些進士老爺們,哪個不是天上文曲星下凡。」
眾人不由晞噓,「看誰家的祖墳埋得好,能引文曲星下凡:」
有人探著頭說。
「聽說北邊有不讀經義,不學制藝就能當官的門路。」
「真的假的?」
「我聽做棉布買賣的林三說的。他在松江蘇州一帶進貨,在那里聽說是皇上行了新法,懂算帳丶書算丶工匠等雜學的,也能做官,還能做大官。」
「啊呀,這還得了,學雜學的都能做官?那些進士老爺們能答應嗎?」
「看你說的,進士老爺不是也學得一手好文章,賣于帝王家。皇上給他做官,他才有官做」
「有道理。皇上覺得哪個學問好,給這個學問官做,這個學問就吃香了」
「今天這麼熱鬧,葉相國在作甚?有貴客來嗎?」
「聽說請得兩位西夷人。」
「西夷人?」
「是的。我鄰居家的張嫂在相府幫廚,聽她說是宴請一位西夷人。葉相國請了十幾位進士舉人老爺來作陪。」
「西夷人,難道又是懇請相國,替他們上疏,傳那個什麼西夷教?」
「我看懸。那個西夷教太霸道,只準拜他們的神,不準拜三清菩薩,不準拜各路神仙,連祖宗都不準拜,沒道理啊!
難不成信他的西夷教,我連祖宗都得丟了?
「確實是,太霸道了。」
芙蓉園聽水軒里,六十八歲的葉向高發須皆白,精神翼鑠。他一身直綴,頭戴四方平定巾,端在在東席主位座椅上。
一位西夷人坐在西席客位上。
他四十多歲,一身衫袍,戴著儒巾,不看面相,儼然一位大明飽學儒士。
他就是艾儒略,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坐船先到鏡濠,然后到京師勤見,不成。
游歷松江丶揚州丶開封丶杭州等地傳教,收效甚微。
天啟四年,葉向高告老還鄉,邀請他一起來福建。
艾儒略便在閩地傳教
今日是從外地傳教回福清,拜見好友葉向高。
作陪的是徐火勃丶陳鴻,都是閩地的名土,葉向高和艾儒略的舊友。
「艾夫子,這兩年在閩地傳教可順利?」葉向高授著胡須問。
艾儒略搖了搖頭:「不順利。閩地百姓敬神崇祖,我們的教義與之嚴重沖突。」
他一口流利的官話,說話也文質彬彬,跟普通的士子文人沒有什麼區別。
「我曾經說過,傳教要因地制宜,要根據當地的文化習俗來改變。新大陸丶南海各島是荒蠻之地,只有陋俗,沒有文化,愚昧落后,未開化的文明。
但是大明不同。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讓人傾慕。
在這樣的地方傳教,一定要改變教義,適應它的文化和歷史:」
葉向高和徐火勃丶陳鴻對視一眼,默然沒有出聲。
「可是我們教廷的那些紅衣大主教們,比你們最頑固的老夫子還要頑固。那個不化,像一塊大石頭!」
「冥頑不化。」
徐火勃笑著接了一句。
「對,冥頑不化。對我們的建議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葉公,徐先生,陳先生,在大明傳教十幾年,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流水不腐戶樞不蛀(蠹)。
如果一個學說,一個教派,畫了個一圈圈,坐在那里像一塊石頭,不思進取,終究會僵化,然后腐爛。」
葉向高眉頭一跳,神情凝重,緩緩點了點頭,開口說。
「艾先生,你上月書信里跟老夫提及的事怎麼說呢,老夫只能說,你們西教以后會更難。」
「更難?」艾儒略身子向前一探,伸著脖子問:「葉公,為什麼這麼說?」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京師流行天啟顯學,分哲學丶數學丶物理丶化學丶社會學分自然科學丶人文科學和應用科學。
其中人文科學核心的哲學,有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方法論:」
「科學方法論?」
「對,就是觀察事實,歸納原理,演繹現象。客觀觀察,再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去追究萬事萬物原理」
艾儒略震驚了,「這個說法,真是讓人眼晴和耳朵一亮。那其它的呢?」
「其它的數學有幾何,代數,高等數學
物理分力學丶熱學丶光學
化學分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
艾儒略腦子有點暈,「有機和無機?什麼區別?」
「有機來自動物植物,有生命;無機來自礦石土地和氣:」
「還有嗎?」艾儒略急切地問。
「還有應用科學。」
「這是治什麼學問的?」
「專司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道理,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的學問據老夫所知,目前有機械制造學,紡織和印染學,組織管理學,財會和審計學,應用化學,運籌和統計學:」
艾儒略身子向前傾,更加急切地問:「這些學問在哪里可以學到?」
「在京師報國講習所,國子監,灤州技術學校,上海技術學校,嗯,還有一個秦皇島船舶學校。」
「這麼多學校,擴展得這麼快?」
「對。」
「這天啟顯學,是哪些大才提出的?我怎麼前聞所聞。」
「不是哪些人,是一個人提出的。」
艾儒略被震驚得愣住了。
「一個人?哪位如此天才,居然想出這麼多聽上去就很高深的學問?」
「我們皇上。」
「尊貴的大明皇帝陛下?」
「對!」
「這這這怎麼可能?」
徐火勃開口:「我和葉公接到京師好友們的書信,也是不敢相信。
皇上和光宗先帝,由于國本之爭,在萬歷年間不得神宗先帝喜愛
尤其是皇上,生母早早仙逝,光宗先帝也少有看顧,
沒有遣學士啟蒙,放任自流:
據說皇上少時無人看管,時常游歷皇史成等地,遍讀典籍,自學成才
等到年壯,光宗先帝入主東宮,儲君之位日漸穩固,有學士開始為皇上和信王兩位皇子開學
東宮學士們都說,皇上愚鈍不堪,信王敏慧好學如今看來,皇上心中早有乾坤,只是覺得時機未到,藏拙不顯」
陳鴻感嘆道:「皇上即位后,深居后宮,不理朝政,我等外臣皆以為又是一位平庸之君卻是我們想錯了。
皇上深居后宮,繼續完善他的天啟顯學,對朝政操持,也在暗中進行。齊楚浙三黨與東林黨之爭,未嘗不是皇上故意縱容。
東林黨得勢,得意忘形,意欲獨占朝政。
想方設法排擠葉公丶季晦公(劉一憬)丶中涵(公)等閣老首輔等到葉公這等國之柱石的三朝元老們離開,東林黨孤掌難鳴,被魏忠賢拉攏齊楚浙三黨殘馀,一舉擊敗
現在回頭去看,天啟五年之前朝政波詭云,卻有跡可循
如果葉公等顧命元老還在朝中,如果齊楚浙和東林黨沒有斗得兩敗俱傷,如果」
陳鴻失神地看著地面上的虛處,十幾息后很失落地擺了擺手。
「沒有什麼如果。皇上肅清朝政,乾綱獨斷后,這才提出天啟顯學:」
徐火勃接著說:「不僅宣揚天啟顯學,還學以致用,灤州丶秦皇島,還有松江上海都是以天啟顯學力行。」
艾儒略聽到這里,有些明白了。
大明有不少儒士對西夷教感興趣,只是對西學感興趣。
西夷教那一套,在這些學貫古今的大才眼里,都是玩剩下的
當年佛教還是梵教,也是這麼豪橫最后老老實實被改造成釋門佛教,這才三教合一,跟儒士們玩到一塊去了。
有些儒士大才,是感于而今局勢內憂外患,而儒理之學歷經千年,來來回回就是那麼一套,已經被歷朝歷代無數的大才挖掘到極致,再也挖不出什麼新法子新思想來。
現在突然來了一個舶來物,帶來一套新的知識體系,嶄新的思想讓有大志的儒士們眼晴一亮,
想從中吸取到養分,改造自己的學問,經世濟民,救危扶傾:
傳教士們在最初經歷過挫折后也學精了,把他們的西學吊起來當胡蘿卜,勾引那些儒士,不信西教就不傳授西學:
那些儒士們多是現實主義者,西教又如何,他們信的教多了去,誰有用就信誰:
葉向高眨著眼晴,看著艾儒略說:「艾先生,老夫看過京師好友們寄來的幾本顯學課本,都是些入門啟蒙之學,卻已經超出你們西學許多:
你我認識十幾年,站在好友的立場上,老夫規勸你一句,不要再枉費心機了,還是早早想好退路去其它地方傳教吧。
天下之大,不止大明一處。」
艾儒略苦笑道:「天下之大,有何處如大明這般璀璨輝煌,仿佛人類文明的一顆最耀眼的寶石葉公,你好意規勸我早做打算,是因為天啟顯學興起,我們這些西方傳教士再無價值了嗎?」
「不僅如此。」葉向高十分鄭重地說,「當今皇上,天啟皇帝不僅洞悉古今,明識萬里,自學成才,悟出天啟顯學這曠古爍今的大學問。
他更是雄才偉略。
運籌惟,甚至還親臨關寧前線,親自督戰。短短一年時間,徹底扭轉自萬歷年間我朝在遼東的頹勢。
建奴一不振,現在如同被困在樊籠中的斗獸,等著天時一到,手起刀落」
艾儒略有些不解,這些跟他傳播西教有什麼關系?
「葉公,大明皇帝雄才偉略,更會海納百川啊。胸懷寬闊,更能容下我們西教。」
「錯了。皇上海納百川,能容下的是你們的西學。你們的西教,皇上肯定看不上眼。
現在他還沒有精力時間,所以顧不上。
一旦他緩出手來,西夷教只是他彈指一揮的事情」
艾儒略還是不明白,雄才偉略的大明皇帝為什麼會對他的西教彈一手指頭。
陳鴻出聲點撥:「我朝有句古話,叫做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信你西教,屆時聽你們教宗的話,
還是遵我們皇上的旨意?
艾儒略恍然大悟,「該死的教廷,真是冥頑不化,叫他們改教制,就是不聽:」
葉向高笑了笑,「艾先生,你們教廷那些人,不會改你們教制的。教制事關他們的根基,教制改了,他們就完了」
艾儒略若有所思,最后長嘆一口氣。
陳鴻領著艾儒略離開,室內只剩下葉向高和徐火勃兩人。
葉向高把一封書信遞給徐火勃。
徐火勃看完后不由一驚,「高景逸他們準備聚眾沖擊棉紡廠?行萬歷年驅逐稅監礦監的老法子2
這有些不妥啊。」
葉向高長嘆一口氣,「高景逸糊涂啊!他們這是自尋死路啊!」
徐火勃更加驚訝,「葉公何出此言?」
apapgt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軍事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