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夢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章 深耕山林,何以為民,好故夢心,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鋼筆在稿紙上沙沙作響,墨跡流淌,勾勒出青林鎮經濟發展的初步藍圖。李騰伏案疾書,將腦海中醞釀多時的構想,轉化為《青林鎮特色產業發展三年規劃(草案)》的文字。這份規劃,融合了他對青林鎮資源優勢的深入理解、在縣里開會交流得來的啟發,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草案明確提出,以“生態立鎮、特色興鎮”為核心理念,近期重點鞏固提升竹編產業,中期著力培育高山生態茶和鄉村生態旅游,遠期探索發展中草藥種植等綠色康養產業,形成梯次推進、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
然而,藍圖繪就易,落地生根難。李騰深知,再好的規劃,如果不能與青林鎮的土地和人民結合起來,也只是一紙空文。他決定將辦公地點更多地“下沉”到村莊和田間地頭。
他帶著老王和小陳,開始了密集的入村調研。第一站,就是他認為最適合試種高山茶葉的云霧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常年云霧繚繞,土壤呈酸性,確有種植高品質茶葉的潛力。但當他興致勃勃地向村支書和幾位老農講解種植茶葉的收益前景時,回應他的多是疑慮和沉默。
“李主任,不是我們不信你,”村支書老楊吧嗒著旱煙,眉頭緊鎖,“種糧食,好歹餓不著。這種茶葉,投入大,周期長,技術我們也不懂,萬一賣不出去,砸在手里,那可是要命的啊!”
“是啊,李主任,聽說外面有些地方種這個,最后都虧了。”
“咱們這山旮旯,好東西也運不出去啊。”
村民們的顧慮現實而具體。李騰沒有急于說服,他耐心地聽著,記錄著。他明白,突破思想觀念的壁壘,比攻克技術難題更難。他請老楊召集了村里幾位有威望、頭腦相對活絡的村民,組成一個臨時“考察小組”,由鎮經發辦出面聯系,帶他們去鄰縣一個已經成功發展起茶產業的鄉鎮實地參觀。
當云霧村的村民們親眼看到那片片綠意盎然的茶園,聽到當地茶農算著比種糧食高出幾倍的收入賬,觸摸到包裝精美、售價不菲的成品茶葉時,他們眼中的疑慮開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躍躍欲試的光芒。回程的路上,車廂里不再是沉默,而是熱烈的討論。
“李主任,我看這事……能搞!”
“就是技術員得請好。”
“路也得修修,不然茶苗運上來都費勁。”
李因勢利導,在云霧村連續開了幾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土地流轉、資金籌措、技術引進等具體問題。他協調鎮農技站,通過縣農業局的關系,聯系上了省農科院的一位茶葉栽培專家,初步答應提供技術指導。同時,他將云霧村申請列為縣里“一鄉一品”特色產業扶持計劃的試點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
就在李騰為茶葉試點項目奔波時,竹藝合作社卻遇到了第一個坎。最初憑借新穎設計和股份合作制帶來的熱情消退后,市場開拓的瓶頸顯現出來。合作社生產的一批工藝竹籃,在縣里的展銷會上反應平平,訂單增長乏力。負責銷售的老師傅愁眉苦臉地找到李騰:“李主任,咱們的東西是好,可光靠零散賣,不成氣候啊。是不是……咱們的路子走錯了?”
這個消息讓李騰心頭一沉。竹編廠改制是他經手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能力的證明,如果合作社發展受阻,不僅影響群眾增收,更會讓之前質疑改革的聲音重新抬頭。他立刻趕到合作社,召集骨干開會,分析原因。
“我們的設計可能還是偏傳統,對城市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小陳怯生生地提出看法。
“成本也有點高,和機器批量生產的比,沒價格優勢。”老王補充道。
“關鍵是銷售渠道太單一。”李騰一針見血,“不能只等著客商上門,或者靠零散展銷。”
他想起在青干班學習時,一位老師講過“差異化競爭”和“品牌故事”。他引導大家:“我們的優勢就在于‘手工’和‘生態’。能不能在設計和包裝上更下功夫,融入更多現代審美元素?比如,開發一些適合辦公室白領用的文具類竹制品,或者小巧精致的車載竹香薰?同時,我們要主動走出去,不能只盯著本縣市場,可以去市里,甚至省城,找那些注重生活品質、喜歡文創產品的禮品店、家居店合作。”
他親自執筆,為竹藝合作社撰寫了一份充滿情懷的產品推介書,重點講述青林竹編的傳統技藝、老手工藝人的匠心,以及股份合作制帶來的活力。他讓合作社準備了幾套精品樣品,派老王帶著小陳和一位口才好的老師傅,按照他梳理的潛在客戶名單,去市里進行一輪“主動營銷”。同時,他也嘗試著給省城一家知名的文創產品連鎖店寄去了推介書和樣品。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結果難料。李騰心中也有些忐忑,但他知道,必須邁出這一步。
工作上的壓力與挑戰,如同青林鎮四周連綿的山巒,層層疊疊。每當感到疲憊或困惑時,與張薇的通信就成了他最重要的精神慰藉和情緒出口。張薇的回信總是能及時到達,像一陣溫柔的風,拂去他心頭的塵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喜歡何以為民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何以為民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何以為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小說中文網只為原作者好故夢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好故夢心并收藏何以為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