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雨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5章 鐵軌向東北,殺手崇禎,君雨秋,小說中文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崇禎十三年(1640年)秋,九月初九。 沈陽城外,京永線(北京-永明城)通車典禮現場
秋日的遼東,天空湛藍如洗,空氣里帶著松針和霜寒的氣息。沈陽城北新落成的永泰門車站,此刻旌旗招展,戒備森嚴。高聳的蒸汽機車水鶴下,一條墨綠色的鋼鐵長龍靜臥在嶄新的軌道上——這正是即將首發永明城(海參崴)的“遼東一號” 貨運列車。車頭鑲嵌的銅質龍紋在朝陽下熠熠生輝,后方拖著三十節滿載撫順優質煤、長白山林木及遼東新編陸軍士兵的悶罐車廂。
月臺上,文武百官、蒙古諸部臺吉、朝鮮使臣肅立兩側,目光敬畏地望著軌道盡頭那座臨時搭建的明黃色典禮臺。臺前,一條猩紅地毯鋪就的通道直達車頭,通道兩旁,手持燧發銃的京營新軍如雕塑般挺立。
辰時正,鐘鼓齊鳴。
“陛下駕到——!”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身影出現在典禮臺。他未著繁復冕服,僅一身玄色繡金箭袖龍紋騎射裝,外罩墨狐皮大氅,腰佩永樂劍。數年戎馬與操勞,在他眉宇間刻下了更深的紋路,但那雙眼睛,卻比以往更加銳利,如同鷹隼,掃過在場每一個人,最終定格在那臺沉默的鋼鐵巨獸上。
他沒有立即說話,而是緩步走下典禮臺,在眾目睽睽之下,伸出帶著鹿皮手套的手,輕輕觸摸冰冷粗糙的“遼東一號” 車頭。金屬的寒意透過手套傳來,他卻仿佛在感受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這頭鋼鐵巨獸,即將承載著他的意志,碾過遼闊的東北平原,直抵帝國版圖的最東北端——那片剛剛從荒野中建立起來的永明城(海參崴)。
禮部尚書捧上金盤,盤中放著一把纏著紅綢的剪刀。
崇禎卻擺了擺手,目光掃過臺下神色各異的群臣,最終落在新任遼東巡撫兼督師的洪承疇和一身戎裝、神情激動的東軍元帥府元帥袁崇煥臉上。
“剪彩?” 皇帝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絲冷峭,“這紅綢,剪得開,但前方林海雪原、高山大川,剪得開嗎?**”
全場寂靜,唯有秋風卷動旗幟的獵獵作響。
崇禎轉身,走向月臺邊緣,遙指東北方向:“洪承疇。”
“臣在!”洪承疇連忙躬身。
“此路貫通,沈陽至永明,需幾日?”
“回陛下!若軌道暢通,五日可達!若是以往驛道快馬加急,至少需月余!沿途設有遼陽、撫順、鐵嶺、開原、長春、哈爾濱等大站,小站二十一處,皆可補給、駐兵。”
“袁崇煥。”
“末將在!”袁崇煥聲如洪鐘。
“若北疆有警(指俄人東來或殘部異動),你東軍元帥府,調兵至永明需多久?”
“末將麾下遼東新軍一旅,已隨此車出發!后續兵馬糧草,十日之內,可源源不斷抵達永明!絕不讓羅剎鬼(俄人)或任何蠻族,踏足北海(鄂霍次克海) 沿岸半步!” 袁崇煥眼中閃爍著老將的興奮與豪情,這條鐵路,讓他看到了徹底解決北方邊患、甚至經略更北方土地的可能。
崇禎微微頷首,目光又轉向隊伍中一位身著四品官袍、面容黝黑精干的官員——京永線總辦,鐵道功臣孫元化。
“孫元化。”
“臣在!”孫元化出列,他比幾年前蒼老了許多,但眼神依舊銳利如鐵道道釘。
“說說,修這最后一段,死了多少人?” 崇禎的問題陡然變得尖銳,空氣瞬間凝固。
孫元化身體微微一顫,低頭沉聲道:“回陛下……錦州至沈陽段,陣亡(指事故、疾病)二百一十七人,傷五百余;沈陽至長春,穿行哈達嶺,隧道塌方……陣亡四百零三人,傷逾千;長春以北,沼澤遍布,凍土施工……陣亡三百八十八人……總計……” 他的聲音有些哽咽,“總計,殉路者,一千零八人。”
人群中傳來壓抑的吸氣聲。這是一條用血肉鋪就的道路。
崇禎沉默片刻,望著遠方起伏的山巒,緩緩道:“一千零八條性命……朕記得。他們的名字,要刻在永明城的豐碑上。” 他猛地轉身,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不容置疑的鐵血意志:“但!他們的血不會白流!”
“此路一通,遼東、奴兒干都司故地,將永為華夏之土!**”
“羅剎人休想再越雷池一步!朝鮮、日本,皆需仰我鼻息!”
“沿途煤鐵林木,可取之不竭!移民實邊,再無阻隔!”
“這,才是對死者最大的告慰!”
“吉時已到——請陛下為‘遼東一號’啟程!” 司禮官高唱。
崇禎這次沒有拒絕。他接過剪刀,“咔嚓”一聲,剪斷了車頭前的紅綢。隨后,他登上機車駕駛室旁的踏板,對司機李火旺(首航“龍騰”號的老司機)點了點頭。
李火旺激動得滿臉通紅,用盡平生力氣拉響了汽笛——
“嗚——————————!!!!”
雄渾的汽笛聲撕裂長空,遠比在京津試驗段時更加震撼人心!這聲音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回蕩,傳向更遠的山林和黑土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喜歡殺手崇禎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殺手崇禎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